本篇文章939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表决通过,这将使垃圾分类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软指导也是必要的。今年寒假,区文明办和区教育局首次联合推出了“青少年垃圾分类环保护照收集行动”,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进入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让孩子带领家人提高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性。
“洗发水包装瓶是可回收的垃圾,杀虫剂是有害的废物……”2月13日上午,在嘉定新城(马鹿镇)希望社区的邻里中心,走廊里传来一阵小孩子的声音——三年级学生佩佩和苗苗在玩“垃圾对战”的游戏。现场放置了四个垃圾箱,即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两名小学生拿着代表各种垃圾的卡通人物,把他们按类别扔进相应的垃圾箱。比赛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在他们的环保护照上贴上邮票。
事实上,参与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只是“章节收集行动”的一部分。根据要求,全区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要完成四大行动,即科普、分类、宣传和寒假期间保管箱子。每项行动都涵盖了几项具体任务,以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以科普活动为例,包括参加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观看垃圾分类知识视频,参加垃圾分类小游戏。完成所有要求的工作后,学生应携带环保护照到指定的集邮点盖章。目前有228个垃圾分类打卡点,分布在街道和城镇的社区居委会和志愿服务中心。
“过去,当我对自己进行分类时,我总是把东西扔错地方,比如把杀虫剂扔进可回收的垃圾桶。”小学生苗苗说,在参加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后,他改正了许多“错误”。今年寒假期间,苗苗还参加了发放垃圾分类小册子、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制作环保袋等活动,不仅提高了他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也激发了整个家庭和社区其他居民的积极参与。
地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行动前后已经准备了三个多月,共签发了33000本护照。“这个行动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寒假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是为了能够教育一个孩子。建立家庭,然后影响整个社会。”今后,区文明办将继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动员继续推行城市垃圾分类社会,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有效性。
在今年的区两会上,区绿容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牛鼻子”是源头分类的实际效果,而住在村里是做好分类的主要阵地。除了严格的政策法规外,加强软引导也是做好垃圾分类不可或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