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42字,读完约12分钟
据到上海旅游,追溯上海历史,松江市,被称为“上海之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片孕育了4000多年前广福林文化的土地,包括上海最古老的地面建筑、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中国最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台、创造了世界奇迹工程的神坑酒店以及散落在农村的民居。这些建筑展示了松江城市的变迁,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下面是松江由“石头”、“木头”和“泥土”建成的故事。让我们从去石头的传奇之旅开始。
01,上海方塔花园(1981)
上海方塔园占地约11.5公顷,位于涪城市中心,这里曾是县政府、城隍庙和兴胜教寺的所在地。1978年,松江县政府在遗址周围规划建设了方塔园,并邀请同济大学冯继忠教授主持设计。方塔园的设计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结合了现代建筑的特点。以宋代方塔为中心,明代的照壁、宋代的石桥、清代的天妃宫等古迹与景观融为一体。通过创造地形的变化,形成了主、次、起伏、开放、封闭的空空间组合。在规划设计中,将公园原有的“D”形河道扩建成一个湖面,并在湖面南侧布置草坪,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广场塔。公园里的建筑、广场、水面和草坪各有特色,但它们自然融为一体。隧道和路堑起伏不定,宽度交错,但它们仍会进入幽深的山谷。整个公园道路由天然石材铺设而成,广场石凳与广场塔的平面形状相呼应。1982年,方塔花园一期工程竣工,1999年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艺术创作成就奖。直到今天,方塔花园仍然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作品。
兴圣觉寺塔,俗称方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佑(1068-1094)。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时,兴圣觉寺被毁,塔被单独保存。方塔总高42.65米,是一座九层砖木结构的亭子,主体细长,檐深,造型优美宜人。
清代松江诗人黄庭曾在《松江支竹词》中写道:“海上浮图十六,精美如方塔。”方形塔的构件非常精致,如斗拱、釜门(平座与塔室之间的门)、过梁等。塔里有木制楼梯,可以爬上七楼。三楼西墙仍有两幅宋代佛像壁画。塔檐四角有铜钟,素有“警鸟”之称,风和钟都在响,听起来很舒服。
砖刻照壁,位于方塔北,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它最初是松江城隍庙前的一组照壁,是上海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砖雕艺术。照壁的正面分为三部分:左、中、右。左右白墙镶嵌圆砖雕,左右青龙白虎。中间由几块方砖组成,上面刻着一个名叫“鬼王”的庞然大物,独角直立,眼睛像两个铃铛,四只脚踩在元宝、如意、珊瑚和玉杯上。在屋檐和斗拱之间,有一个篆书,“好天气,国家和人民的好和平”,一个须弥座被用作照壁的基础。照壁上还刻有吉祥图案,反映了松江地区的民俗文化。例如,一个瓶子放在莲花旁边,三把戟插在瓶子里,意思是“连续三级”;树上挂着一个大印章,旁边有一只猴子,意思是“悬挂和密封”;还有“奉贤天书”、“八仙过海”和“鲤鱼跳龙门”。根据传说,世世代代来到松江的官员必须先拜松江照壁以示正直,所以这堵墙也被称为“警戒墙”。方塔园的墙前有一个名为“古水陆池”的水池,据说是兴圣觉寺释水池的一部分。
天妃宫位于方塔北侧,是上海现存唯一的妈祖庙遗迹。它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其原址位于苏州河南路大桥附近,1980年迁至方塔花园。搬进方塔园的天妃宫南木寺占地约330平方米,高17米,屋檐位于山顶。大殿庄严宏伟,凸显了中国晚清时期妈祖建筑的特色。在上海的历史上,妈祖庙大部分被抢劫和破坏,但只有天妃宫幸存下来。方塔花园通常在妈祖生日(3月23日)和妈祖忌日(9月9日)举行祭祀活动。
何露轩是花园里的一个茶馆,位于方塔园的东南角。何楼轩建于1986年,是冯继忠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何楼轩建在水边,总面积约510平方米。建筑以竹结构为主体,屋顶以稻草为主要材料,屋顶呈弧形屋脊。建筑四周是砖砌的弧形白色矮墙,上面覆盖着竹架和草,与周围的竹景融为一体。何楼轩是一个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案例,其中蕴含着设计师对建筑生活的无限感悟。花园建成时,由于资金有限,茶室是天然的,既经济又实用,但设计构思很棒。用冯自己的话来说,“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的、完整的,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管是台座、墙段、坡道、厨房等。”,这似乎是谦虚,自觉,不从属于对方,逃避事故,但事实上,它是有序的,紧紧扣住,发挥出最好的对方。”
参观指南
营业时间:5月1日至9月30日5: 30-17: 30,10月1日至4月30日6:00-17:00。
大多数花园都有石头地板,所以建议你穿运动鞋去那里。
02,松江二中
松江二中旧址是松江府旧址,也是松江府唯一的历史见证。学校创建于1904年,名为“松江附中学校”;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江苏松江中学”;1959年,松江县迁至上海,更名为“上海松江县第二中学”;1998年,松江被撤县建区,从此被命名为“上海松江二中”。今天,在这个花园般的校园里,有绿草、小桥和流水,像教学楼和实验楼这样的建筑被树木和鲜花遮蔽。云中一楼、庶人大院、五一、五四、六一教学楼和儒艮庙桥是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云剑一楼平台基座的传说是三国时期周瑜的点平台。松江府建于元稹元(1295年)。战后,门楼多次重建,清代被称为“云剑一楼”。目前看到的建筑是由复旦大学建筑设计院参考历史资料和图片于2000年左右设计和重建的。它高16米,有五个海湾,宽度约25米。屋顶是放在山顶上的双屋檐。现在是松江二中的校门,牌匾上的五个字“云中第一层”是松江著名画家程世发先生题写的。
位于校园南部的庶人学院建于1937年,由当地乡绅捐赠。建筑采用坡屋顶和清水砖外墙,立面凝重。装饰有混凝土几何图案的细部层中部立面镶嵌有黑色背景上带有灰色文字的“庶人庭院”牌匾。建筑的中轴线是对称的,一楼的门厅是过街式的。该建筑高三层,高3.4米,东西长40.8米,南北宽10.9米。每层有四间朝南的教室。这座建筑是现代教育在松江兴起的建筑示范。五月一日、五月四日和六月一日三组教学楼建于1951年至1954年,是松江二中的重要教学楼。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在6月1日、5月1日和5月4日的楼层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年轻活泼,受过五种教育,进步,年轻人有进取心。三座教学楼都有两层,宽52米,深10米,高约4米。它们是阳台砖木结构,采用山顶。原为江苏省松江中学教学楼,也是1949年后松江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于明代的儒艮庙桥是松江府后花园的一座石桥,其建造方法与方塔园的王献桥相似。现位于松江第二中学园内,是一座宽2.87米、长8.55米的三跨平石桥。桥墩和横梁上有浮雕花。
参观指南
它不对游客开放,但是沿着中山东路可以看到云的一楼
03,松江博物馆(1984)
松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集、研究、展示和宣传松江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原名松江县教育图书博物馆,建于1915年,1937年8月至11月被日本轰炸摧毁。该博物馆于1981年重建,2003年部分重建。这里有数千件文物,如书画、古籍、碑文、砚台、陶瓷和家具,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展厅分为两层。二楼是基本陈列。松江锡林塔和方塔塔出土的文物通过史前、墓葬、古塔、古陶瓷、书画展示。展厅一楼是临时的空展厅,不时举办从中国其他博物馆引进的文物展览和松江历史文化特色展览。入口西侧的碑廊和碑亭展示了明清时期松江的书法和碑刻艺术,其中的“急章”碑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曹彰碑”,是镇公所的瑰宝。
《加急篇》是汉代宦官尤氏所写的一部儿童蒙文读物,历代曹彰所写的古籍是三国时吴人皇帝所写。《四库全书》草书的标题与《急章》相连。明代郑桐四年(1439年),松江府衙名杨铮刻石,刻有北宋叶梦德临摹的“急章”残卷,缺字由明代任勉临摹,背面刻有宋克的“急章”。这件石雕高1.85米,宽0.63米,厚0.225米。纪念碑的南北有六根柱子,曹彰和楷书交错在一起。因碑刻在松江,故又称“松江急章碑”。
据记载,此碑最早于明代在华亭县研究,晚清时迁到华亭县恰(今松江宾馆附近)。民国时期,纪念碑被埋在县城遗址。1949年后,这座纪念碑被重新发现,并搬到了该县第一中学。1962年,它被宣布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避免破坏,石碑被藏在祖伊巴奇宝城大厦后面的夹层墙中,上面用石灰画了字。1978年,石碑“紧急章节”被重新陈列在位于茨城的焦挺大厅的西墙上。1984年,它被迁到现在的松江博物馆,碑亭建于1989年。1990年,著名国画大师程世发为他的家乡碑亭题写了“第一草风”的匾,并挂在碑亭上。此外,博物馆内还有赵孟頫自画像石刻、三文民龚欣经碑、康熙御碑等书法碑文。
参观指南
从周二到周日,从9: 00到16: 00对公众免费开放。
由于有些收藏品是在户外展示的,所以建议在天气好的时候去参观。
04,丘家湾天主教堂(1872)
裘家湾天主教堂是松江最早的天主教堂,1985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曾是松江府的天主教堂,管辖松江、青浦、宝山和嘉定的天主教堂。教堂由砖木结构,有七个朝南的深房间,平面呈十字形。外墙采用中国传统的砖磨和勾缝技术。正面是哥特式的,中间是印有耶稣、玛丽亚和约瑟夫名字的拉丁字母,顶部是一个铁十字架。教堂的主要内部结构是梁柱,有五个隔间和一个大的中跨,采用模仿中世纪的垂直柱。室内装饰很精致,有哥特式教堂窗户,彩绘横梁和天花板,以及明亮的颜色。
这座教堂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教会捐赠人甘迪达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二孙女。她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日是圣甘迪纪念日。她嫁给了松江的一位豪绅许杜源,后来人们称她为“许夫人,许的母亲,是最伟大的”。她献身于上帝和慈善事业,并资助松江地区140多座天主教堂的建设。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教堂扩建,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十字形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技术建造,形成了融合中国元素的西方建筑类型。丘家湾天主教堂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竣工,与皇帝的婚礼同时举行。教堂举行了一个大型弥撒来为皇帝祈祷。清末至九十年代初,裘家湾天主教堂多次被废弃或占用,用途也多次改变。1993年,裘家湾天主教堂全面修复,重新投入使用。它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成为松江地区重要的历史建筑。
参观指南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六8: 00至16: 00,周日10: 00至16: 00。
参观时请遵守宗教礼仪。
05,松江唐托罗尼经寺
经典建筑是为纪念和宣传而建造的佛教石雕建筑。它最早出现在唐朝,通常位于大街、寺庙和坟墓附近。松江唐太宗经殿,全称“佛鼎尊圣大罗经殿”,建于唐大忠十三年(859年)。它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也是现存保存较完整、体积较大的唐代经典建筑之一。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经典建筑的建立被称为“镇海之眼”。南宋诗人许尚曾写过一部诗集,名为《华亭诗百首》,为每一处华亭古迹作了一首绝句。其中,《石头记》又写道:“望乔云之南,此处曾有一泉,云为海眼,此楼位于尚义镇。”正如那首诗所说,“挺立应该持续几千年。蓬莱水清浅,前所未见。”明代郑德的松江府治也有同样的表述:“相传,有泉有云,有眼有海。唐大中十三年建此镇。”
松江唐托罗尼经殿是用大青石雕刻而成,高9.3米,呈八角柱形,由托架、腰带、立柱和天棚组成,建筑等级为21级。其中,9级和10级为圆柱形建筑,中间部分刻有“佛顶尊达拉尼”字样,上部刻有建筑,下部刻有捐赠者的姓氏。这座经典建筑的其他部分雕刻有波浪、卷云、佛山、寺庙、莲花花瓣、牡丹盘龙、卧狮、佛像、菩萨和赞助人。雕刻层次清晰,花卉、人物、动物清晰可见,精美的造型和布局展现了唐代石雕艺术。建筑碑文中的“站在大道上”字样表明该建筑建在古华亭县的主干道上,对研究松江古城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参观指南
位于松江中山小学,平日(16:00-19:00),周末和节假日(8:00-16:30),您可以凭身份证参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