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有6个标准化的垃圾房,1个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2个湿垃圾堆积池,9辆分类收集车,每家每户都有干湿分类垃圾桶...这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分布在毛岗镇新建村的15个村民小组中,它们牢牢地吸引着新建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的链条。近年来,茅岗镇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去年,它成功地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发展部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减少的验收。目前,全镇环境卫生管理已经形成了正常的长效机制。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建立垃圾分类的长期机制

自从村里的湿垃圾回收处理站建成后,鲁世春的一个村民就有了另一个身份清洁人员。每天早晚,她都会去村里“兜一圈”,收集村民的湿垃圾,然后把它运到湿垃圾回收处理站。新建村有4个这样的清洁工,他们一天可以收集大约1吨湿垃圾。看似繁重的工作实际上很容易完成,这要归功于新建村每个家庭门口都安装了干湿垃圾箱。村民们早在扔垃圾时就将干湿垃圾分类,然后由保洁人员进行分类收集,将湿垃圾送到村湿垃圾处理站;干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如废弃电子设备、废金属、废纸板、废报纸、废塑料和其他低价值的可回收物,被送到新建村的可再生资源交易站。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新建村庄的场边有一个整洁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垃圾分类要求、公共标志、责任标志和工作制度张贴在投放站的墙上。"生活垃圾分类站由农村垃圾箱标准化改造而成,共有6个村庄."新建村委会副主任蒋说:“这个没有自来水的垃圾房经过改造后接入了自来水管道。每个垃圾房配备一套标准垃圾箱,由专人管理,配备清洁设施,并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清理台帐。”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新村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村指导员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村垃圾分类监管小组对农民定点桶进行监督和指导,组织巡查,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垃圾投放正确率,并报告保洁人员的工作成效。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垃圾回收

到达新建村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的湿垃圾将面临“重生”。其他小杂物,如石头、玻璃、塑料、金属等。,由处置站的工作人员逐一整理出来。已分类的湿垃圾被推入进料口并被压碎。经过5-7天的发酵,粉碎后的湿垃圾最终变成无气味的干污泥有机肥。湿垃圾产生的水经三层沉淀池过滤后,从污水管排出。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湿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后可以减少90%左右,剩下的10%成为有机肥。在我们村里,湿垃圾基本上可以被挡在村外。”蒋介绍说,新建村湿垃圾回收处理站于今年6月开始运行。湿垃圾生化处理器采用自动处理系统,日处理量为2吨,可处理全村湿垃圾一天。湿式垃圾生化处理器投入使用后,大大缩短了肥料积累周期,提高了处理率和利用率。目前,茅岗镇正计划建立一个镇一级的湿垃圾处理站。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位于新建村原陈格老村委会办公楼内的再生资源交易站,是利用原有闲置的集体房屋改建而成。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站结合农村绿色账户进行,采用绿色账户记分卡扫描点和现金结算方式。每个星期五是交易站的开放日。作为第一个试点村,新建村于9月初开展了垃圾分类积极激励机制试点工作,向村内800多户居民辐射回收垃圾。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处理结果,让村民分享

自从村里建立了湿垃圾回收站后,新建村的村民们不时来这里看一看。"这里的有机肥料是热门商品."江对说道。湿垃圾回收产生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还给人们或者在地里使用,而且每天没有固定的分发时间,所以村民们可以随时拿走。清洁工鲁世春和湿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张万军可以通过在村子附近工作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每个星期五,陈格老村委会的办公楼都会热闹非凡。这一天不仅是交易站的开放日,大楼里的酶车间也开始“营业”,一群酶生产爱好者在这里工作。许和其他几位阿姨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几乎每周都去报到。环保酶是酶车间的金字招牌,它可以用四个简单的步骤用于家庭清洁、个人清洁、农业养殖、环境治理等领域。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村民们养成了使用环境酶的习惯,这可以减少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少施化肥和农药可以改善水土环境。制造环保酶还可以帮助村民养成精细分类和减少垃圾的习惯,减轻环卫中心处理垃圾的压力,促进垃圾的再利用,真正变垃圾为宝。”江对说道。

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环境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们能加速粪池中稻草的腐烂。记者注意到,在肥料池中加入环境酶明显加速了秸秆的腐烂,腐烂只用了40天,而不是3个月。

在新建村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工作人员正在对湿垃圾进行分类和筛选。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泖港镇新建村"变废为宝" 湿垃圾不出村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