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7字,读完约5分钟
根据金山区的情况,为防止境外疫情的传入,朱泾镇全面加强了对境外人员回沪的管理和控制,实施了“三闭环”管理,实现了人员信息的闭环安排、落地后的闭环运输和当地村庄的闭环管控。从落地到社区和集中隔离点,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坚守,确保联锁和无缝连接。
在朱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勒紧防控的绳子,一边赛跑,一边与风险竞争;他们进行了联合防御和控制,并对此严加防范。用实际行动筑起了防疫的安全屏障。
“摆渡人”在中转道路上
3月20日上午6点,朱泾镇重点人员转移工作组转移车司机范剑平开始对防疫专用车进行消毒。前一天晚上,他被告知第二天可能需要去浦东接人,所以他一大早就开始做准备。6:30接到任务后,他戴上口罩、护目镜和手套,并穿上防护服。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范剑平接待了一位“特别乘客”朱晓。
刚从英国回到上海的留学生朱晓因干咳入境后被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朱泾镇防疫指挥部立即对居委会进行了停靠,以核实其是否符合居家隔离和健康观察的条件。在确认其符合家庭隔离条件后,它迅速通知转运工作组将朱晓带回家中进行隔离和健康观察。从朱泾到浦东走了164公里,朱晓才安全回家。范师傅接到通知,要把重点区域人员送回上海集中隔离点。他彻底消毒了车辆,然后再次出发。直到下午3点,他的搭档顾晓明接手,和范剑平吃了一天的第一顿饭。
38岁的党员范剑平也是一名老兵。1月30日,他积极报名参加镇防疫工作的志愿服务。由于他丰富的驾驶经验,他被指示承担起从国内外转移人员的重任。在转船的路上,有时路况很复杂,所以范剑平必须确保他的思想高度集中,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据报道,关键人员调动工作组有两名轮班司机,他们都是退伍军人。他们脱下“迷彩服”,穿上“防护服”,一直在路上。他们一天最多从朱泾到石化去十几趟,正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自3月13日以来,他们一直直接生活在该地区的集中隔离点,他们24小时待命,准备去参加新的战斗。
社区防卫线的“监护人”
“谢谢你,终于放心了,有你真好!”这是一位居民隔离工作者对社区工作者的感谢辞。
从挪威回来的郑女士于3月16日抵达上海,然后在浦东国际机场的“检查点”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3月18日下午6: 00,朱泾镇小区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周乘坐专车到“体检点”将郑女士接回住处,在家隔离观察其健康状况。
“手提箱很重,滚轮还是坏了,所以只能用手拎。穿防护服很闷,走了很久衣服都湿透了。”。得知郑女士的行李仍存放在机场,周穿着全套防护装备,首先帮郑女士取出了她的28英寸行李箱。然后她走到“拘留所”门口,填好交接表,带着郑女士送她回家。周立即带着社区医生和社区干警到门口给郑女士量体温,并要求她签署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和填写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此外,周还通知社区保洁人员对走廊进行彻底消毒,确保居住环境安全。
在郑女士被隔离在家期间,周经常与她保持联系,询问她的健康状况,告诉她在家好好休息,并随时向居委会报告任何需要。
在从机场到社区的整个闭环管理和控制中,社区的大门是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米”。作为社区防线的守护者,通过“严格管理和控制+热情服务”,做好对家中孤立无援者的管理和控制。周对说:“我们要在特殊时期起带头作用。如果我们的工作细致,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将增加一个百分点。”。
居民健康的“看门人”
“现在体温正常,记得每天量两次体温,然后向我报告。”“保持通风,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月18日凌晨1点,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毅医生携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红菱花园小区为刚从德国回来的高先生进行体温测量,并要求他签署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填写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王医生还对他进行了健康教育。
女人是软弱的,但当她们是医生时,她们是坚强的。在深夜寒风刺骨的许多夜晚,王博士总是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空的大街小巷,并在第一时间去居家隔离观察员的家中为他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指导。
3月2日深夜,李俊和中心的苗长君医生赶到指定地点,要求来自韩国的唐女士返回上海,签署一份集中隔离承诺书;3月14日午夜,彭勇中心的华医生来到社区,指导从法国返回上海的蒋先生在家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生们经常日夜忙碌,他们用爱和责任传达着医生们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境外疫情继续蔓延,防止境外输入已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据悉,自3月28日起,上海对所有进入上海的人员实施了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朱泾镇根据市、区的工作安排,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闭环工作。对于在家被隔离的人员,继续严格执行隔离和控制措施,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其身体状况,进行心理咨询,保障生活需求,使控制更有力,管理更温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