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3字,读完约5分钟
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开幕。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被“科技创新”所激发的张江辜负了人们的期望,完成了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张江科学城的转型,实现了从地理名词到科技地标的转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未来的张江科学城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强表示,28年的发展已经为张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张江科技城拥有22000多家企业,59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1个外资R&D中心和1300多家高科技企业。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专注于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的主导产业。
"这离不开国家战略的指导."吴强表示,张江早期瞄准中国医药谷的定位,集中布局了一批功能平台,吸引了国内外各种元素,逐步形成了今天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的创新链条。SMIC、华虹等一批集成电路公司首先部署在张江北部,然后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整个产业链的市场主体逐渐聚集。
当前,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将张江置于全球大背景下,分析和制定其下一步发展方向。“我们希望与世界顶级科学城和科学中心进行比较。”吴强表示,下一步,张江科学城将稳步推进大型科学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光子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型科学基础设施群,加快创新资源聚集,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和世界知名大学的合作,积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落户张江。
28年来,张江基本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一方面,创新资源不断聚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技园、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李政道研究院等近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张江。另一方面,张江创新人才的聚集也明显加快。张江有38万科技人才,堪称中国创新人才聚集的高地。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张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日新月异。两年来,张江在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SMIC实现了14纳米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并在12纳米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华虹半导体的第三代90纳米嵌入式闪存技术平台批量生产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创新成果也在加速。由和记黄埔制药开发的国内首个直肠癌抗肿瘤药物——福金蒂尼胶囊,以及由君氏生物易拓公司自主开发的国内首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以及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绿谷制药联合开发的原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号”,均已获准在中国上市...
未来,张江将围绕“四个一”:打造特色园区,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打造真正了解行业的团队,为企业制定一系列好的政策。“不要急于求成,画一幅蓝图到底,建立一个真正的‘硬核’主导产业、创新和创业生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我们发展的瓶颈。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除了高起点的顶级设计,张江还需要继续“进取”。事实上,在过去的28年里,敢于战斗、勇于拼搏的张江围绕制度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据吴强介绍,张江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米制”改革,其核心是让企业少跑,让数据多跑。“企业只填写一张表格,让我们的部门在后台共享数据。这与目前上海倡导的“一网管理”有着相似的内涵张江创新推出的企业“零收费”通过政府“买单”,实现了系统的灵活性,增强了企业的收益感。“我们一直在努力创造企业所需的商业环境。”
在今天的张江,仍然有必要抓住这一“力量”,突破企业迫切需要、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接下来,张江将与海关探索综合监管试点,探索建立公共保税仓库,推进特殊货物通关便利化。同时,积极推动上海临床研究所、长三角药物器械评价分中心等机构进驻张江。“我们希望张江将来能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更多机构改革的试验场。”
目前,张江科学城正在全面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努力实现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业方向和新的发展理念,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稳步前进。今年以来,张江科学城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困难,化危为机,主动出击,抓住机遇,“种梧桐,引凤凰”,加快两轮“五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改善经营环境今年一季度,张江科技城实现工业总产值662亿元,税收10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实现对外投资8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张江科学城。”吴强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聚集一批科学和工程编辑,并充分保证他们的创新,创业和宜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