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5字,读完约5分钟

编辑于1950年10月1日创刊《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室负责出版业务,首要任务是与党推进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业务经验。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第一份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信息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中国金融”从“中国人民银行主办”变更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 现在,《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推进舆论战线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 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光辉历史,为金融改革不断开放鼓和呼叫。 为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共平台将从10月1日开始发售《中国金融》70年吗? 70人”专栏关注和支持了70多人多年来的“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共同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袖、专家、学者,讲述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迅速发展故事和《中国金融》杂志之间的深厚情缘。

专栏的发售顺序是按人物姓氏的笔画排序。有些复印件是从《中国金融》上刊登的复印件中选择的,发售前没有经过本人的重新审查。

|本期人物|

杨明生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企业前会长

杨明生谈经济周期与债务危机

债务周期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缓和诱惑周期,平滑危机,把损失降到最低。 要改变以前传下来的想法,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相信市场对顾客的教育最有帮助。 政府的限制很重要,但是必须用间接的方法应对市场的要求,相反力量越大副作用越大。 制度的特征很重要,但不要夸大,不恰当的运用也会走向另一边。 本书的作者总结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认为《债务危机》一书的最大亮点是对二战前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典型债务大周期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研究的例子各有特色,资料翔实,用事实说话,用理性概括,有说服力。 特别是对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的严重债务危机和19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进行了客观的解体,对轻微的“急救行动”的记述感到惊讶和叹息。 本书深入总结了债务危机的基本特征、解决危机的教训及其积累的经验,也阐明了债务危机的不可分割性。 我认为债务危机不能具有周期性的特征是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自私的贪婪、健忘,“伤疤痊愈后就会忘记疼痛”。 但是,这不是破坏而是周期性危机,基于智慧和理性等人性的优点,人们容易在灾害面前达成协议,共享风险,共享危机,度过难关。

必须建立敏锐的警报机制。

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的宏观警告必须结合微观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警告,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这种警告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准确及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债务危机也多次发生在不同的程度上,但与书中介绍的西方例子不同。 西方危机发生在成熟的自由市场机制下,我们发生在体制转换或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其损失主要由政府购买,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就像我从事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样,股票改革前的不良资产比例已经超过50%,相当一部分贷款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最后必须通过资产剥离和注销来解决。 即使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们也很难找到用市场机制处理危机的安全方案。 这证明在维持作为体制特征的社会稳定、推进法制市场经济建设和市场效率方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解决债务危机应观察的几个问题

当大规模债务周期达到顶点,即泡沫经济崩溃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紧密合作努力稀释解决,防止“硬着陆”的发生。 为了应对这次疫情的冲击,西方各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 而且,还必须准备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衰退时的应对措施的工具。 一是严格防止债务货币化,严格管理信用创造。 债务的货币化一发不可动地使贫富均等,但后遗症太大,不理想。 二是温和地走杠杆,不要着急。 不要观察区别对待。 有些公司和领域的杠杆很低,很难或效率不高。 根据国际经验,不希望采用通缩性进行杠杆作用来解决债务危机。 应该认真吸取imf拯救亚洲金融危机和欧盟拯救希腊债务危机失败的教训。 名义利率不能高于名义增长率。 债务增长率不能快于收入增长的基本大体。 三是严格防止信用资金进入股票市场。 四是对金融创新实施严格的监管。 金融创新从未被滥用,容易引起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最好的解释。 五是吸引信用成为实体真正创造价值。 斯蒂格利茨在书中强调,不控制疫情就不能说是经济复苏。 “控制疫情是第一位的,在这方面美国做得特别好。 ”。 他说:“美国经济复苏需要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补助。 因为其经济停止时间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长,经济刺激规模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

危机是坏的,会给人们带来不幸,但危机会使我们冷静下来。 繁荣和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人们持续增加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危机危机危机能力的提高。

——选自《中国金融》年第19-20期《来自反思债务危机》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 复印件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上海热线网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杨明生|《中国金融》70年 ? 70人特别谈”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2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