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2字,读完约3分钟
在金泽古镇,有普清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的独创性和当代桥梁大师边肖的优雅。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它是由北宋画家张泽端创作的。这是一幅散点透视构图法的长卷,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和当时各界人士的生活状况。它现在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件国宝。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木制飞桥是整幅画的“画眼”,它不仅凝聚了当时汴京的繁华,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辉煌高峰。《东京之梦》记载:“其桥无柱,全为巨木,饰以撇,似飞虹”,故称虹桥。那么,这座木制的虹桥是如何建造的呢?
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
1953年,《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首次向公众展示。桥梁学家唐焕成先生注意到,画中的汴水虹桥不是普通古画中的石拱桥和木桥,而是一座轻盈美观的木拱桥,先后被称为“双梁拱桥”和“穿越木拱桥”。
唐焕成先生
1987年,唐焕成先生在《中国古代桥梁》一文中分析了汴水虹桥的承重结构。
汴水虹桥透视
汤焕成先生推测的汴水虹桥构造体系
汤焕成先生对汴水虹桥静不定次的分析
他还用火柴棍模仿这座桥,像手工艺品一样精致而稳定。
唐焕成先生用火柴棍建造的横木拱桥模型及思考
宋代南迁后,木拱桥消失在文献记载中。唐焕成先生在《清明上河图》中发现后,经过20多年的寻找,终于在浙江和福建发现了许多木结构桥梁,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的传统建筑技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
金泽普青大桥
1999年,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拱桥,由美国wgbh电视台新星科教片资助,桥梁科学家唐焕成先生作为顾问,采用北宋的建造方法,忠实于《清明上河图》的原结构,在向巧金泽重建了一座汴河拱桥,并命名为“普清桥”,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蒲青大桥是一座长16.8米、宽4米的单孔木拱桥,是从古桥上临摹下来的杰作。严格按照古代造桥技术,采用无支架、无榫卯、无钉子的施工方法,将所有构件捆绑在一起。桥的两边都有木制拱门。桥的斜坡变得平坦,爬上台阶,行走顺畅。拱梁两端刻有狮虎头像,不仅增强了木桥的外观,也体现了中国造桥的特色和民族风格。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结构形式的桥梁,甚至有几千米超长跨度的斜拉桥和悬索桥。然而,木质拱桥具有结构轻巧、制作简单、造型美观的优点,能够力求在结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小跨度景观桥梁中具有绝对优势,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