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晴天有土,雨天有泥."这就是小昆山镇居民张炬十年前对镇上一些道路的感受。她过去住在现在的一万亩粮田里,还记得小时候,一条机耕道从村子蜿蜒到镇上,要经过一大片农田。如今,土地整治后,农村的建筑不再混乱,大片的优质农田连成一片,平坦的柏油路从中穿过。去年种的五颜六色的油菜花装饰了它,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种美丽的景色得益于松江区大力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土地整治科学合理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松江区推进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集约释放发展活力
在文祥路西段,一排排的新房是旧房置换后的安置房,11812名农村居民搬进了新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而且周围的绿化环境也很好。周末,你还可以去小昆山镇“后花园”的一万亩粮田。多好啊。”张炬说。小昆山镇按照“尊重民意、节约用地、循序渐进、平衡资金”的原则,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搬迁了3340套房屋和217家企业,拆除了89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腾出了1872亩建设用地和1798.9亩复垦土地。其中,老城区5个行政村有2236栋房屋、392503平方米建筑和101家企业。目前新增或减少耕地1572.77亩,新增或减少耕地778.9亩,合计2351.67亩。
作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和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城镇,如何通过土地整治使农民的“钱袋”真正膨胀起来,使乡镇集体经济活起来,激发农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用地的活力,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安置社区遗留的商品房作为农民集体资产进行分配。
2017年,总股息约为3200万元。预计今年的份额将从15元提高到20元,农民个人和城镇集体的可操作性固定资产将稳步增加。”小昆山镇副镇长顾雷锋说。值得一提的是,安置用房可以在三年后上市交易,使过去难以流通的固定资产得到补充和盘活。根据小昆山镇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农民的固定资产增加了20多倍。
目前,小昆山镇第四期拆迁安置房选址工作也已完成,相关手续正在积极推进,力争在3年内完成并实施安置。届时,除必要的保留部分外,镇内农村宅基地基本完成拆迁,90%以上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
生态优化描绘青山绿水
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新鲜的大自然。春暖花开的时候,广福林郊野公园欢迎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搭起帐篷,放风筝,感受大自然。这个公园充满了野生动物的兴趣,绿化带里松鼠出没,白鹭不时飞来。但六年多前,它曾是一个典型的城乡聚会场所。陈家村宅基地布局凌乱,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居住环境凌乱。当地农民意见很大。2013年,我区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天水路林村工厂的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振兴了现有的建设用地和住房资源,支持了休闲服务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功能上的不足。”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燕说。
为了实施“生态优化”来保护肥沃的土地,原陈嘉村主要是农民自愿搬迁,腾出土地给空.迁建后的广福林郊野公园占地425.2公顷,形成了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综合性郊野休闲区,主要由四个区域板块组成:农场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和野营基地,辅以文化展示、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步行等。“田、水、路、林、村”等各种自然土地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构筑了一条布局连片、景观各异、特色突出的城市生态廊道,保持了松江农村独特的农田林网、河流湖泊和村落肌理,更自然、更少人为,整合了区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对公园现有植被进行了梳理和更新,积极培育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郊野公园的自然保护能力。
据了解,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乡总体规划》,到2035年,我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86.2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边界面积为232.7平方公里,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任务为13.5万亩(2020年前保护面积不低于22.38万亩)。 耕地保有量为15.9万亩(2020年前保有量不低于25.93万亩),生态方面,到2017年底,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290.42平方公里,突破了4.2平方公里的“上限”,实际耕地总面积为26.22万亩,基本农田永久性为22.5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