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5字,读完约5分钟
他们为民族复兴而流血;他们用英雄事迹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自5月份以来,松江电台fm100.9和“上海松江”微信公众账户每周推出“为了民族复兴,英雄与烈士”栏目,讲述松江烈士的英雄事迹。本期向您介绍侯少秋烈士。
侯少秋(1896-1927),男,上海松江人。1919年,他参加了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松江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他曾在松江景县女子中学、上海大学高级中学和苏州乐毅女子中学担任领导,并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在“五卅运动”期间,他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总指挥,并参与指挥上海大学生的示威游行。主持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苏州独立支部。他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他成为上海特区临时市政府成员,主持江苏省国民党党部工作。他还曾担任东南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他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他毫不动摇地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江苏省政府主席”职位的诱惑,被敌人迫害致死。他被秘密丢弃在南京同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里。31岁的时候。
扩展读数
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侯少秋
一腔热血,奉献给革命洪流;不懈的奋斗使精神不朽。他是松江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死时只有31岁。他的名字叫侯少秋。
90年前,就在他出生后,他残废了,他的尸体沉入了秦淮河;60年前,为了纪念他殉难30周年,松江人在芳塔公园南面的一个桃园里建立了一座烈士纪念碑。老摄影家易先生此时按下快门,将照片中竖立纪念碑的时刻永远定格。
图片说明:奠基现场(照片由吴四拍摄)
1957年9月,为了纪念侯少秋烈士殉难30周年,松江县在宋会路新建了侯少秋和江慧琳烈士纪念碑。
加入革命洪流
侯少秋1896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918年,他被著名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录取,学习土木工程。不管他的背景、知识或前途如何,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专家。然而,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是青年中的积极分子。在南洋学院,他发起并组织了“十人救国团”,或在学校的各种场合,或走上街头,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发表反帝救国言论。他饥肠辘辘,博览群书,寻求革命真理。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他以炽热的感情积极传播新文化和新观念。
描述:侯少秋和赵祖康创办的《问题周刊》
次年夏天,他和其他几个年轻人利用假期在他们的家乡松江创办了《问题周刊》,松江人亲切地称之为“耳朵报”。到暑假结束时,四期刊物相继出版,在古城松江引发了“社会创新”的舆论,影响很大。
接管景县女子学校
1921年夏天,松江私立景县女子学校资金告罄,想要关闭。这时,侯少秋回到松江,与当地热心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变卖家当,自筹资金,接管了这所女子学校,并将其改名为松江景县女子中学。由于资金短缺,侯少秋办学校非常困难。除了讲课,它还必须处理各种学校事务。
他坚持民主办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妇女解放,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具有观察力和判断力,景县女子学校焕然一新,成为江浙沪著名的进步女子学校。
描述:侯少秋主编的《松江评论》
至此,侯少秋以景县女子中学为阵地,团结松江各界有识之士,扩大社会主义宣传,推动了松江国民革命运动。一九二三年五月,侯少秋、朱、、高尔森、姜长林等。创办革命刊物《松江评论》,旨在“批判地方时事,唤起革命精神,引进新思想,提高人民常识”,积极推动社会转型。
信守你的人生承诺
侯少秋在松江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1923年秋,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景县女子中学成为松江最早的党的活动基地。他的理想和坚持吸引了一大批青年革命运动。
1925年8月23日,国民党江苏部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时,侯少秋当选为常委,很快就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上任以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上。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立场坚定,立场鲜明,坚持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即联合俄国、联合共产党、帮助农工。
从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阶级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四月九日,蒋介石在上海安排了“清党”计划。那天晚上,不顾妻子的劝阻,侯少秋毅然外出参加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时,会场被包围,包括侯少秋在内的10人被捕。他的坚定、不屈、英勇和坚决最终使反动派束手无策,并残酷地杀害了他。"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这是他一生的承诺。
即使光影如箭,一颗年轻而坚定的心也不会被时间抹去。后代向烈士致敬的强烈愿望从未停止过。解放后不久,桃花园首次建成。1982年,它被重新安置和重建。1986年,墓碑被命名为“松江烈士陵园”。同年,烈士陵园与松江二中合作,在该校建造侯少秋烈士半身像并进行宣传。
侯少秋的孙子侯端先生说:“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会去松江二中、南京烈士陵园等地祭拜我爷爷。”作为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爷爷的辛勤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