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4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铙钹,三英尺长的桌子,敲着铙钹,谈论着历史,唱着世界的悲欢离合。这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钹,也被称为农民的书籍。
近日,松江区公布了新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松江钹(农家书屋)被列入名录。巧合的是,一本反映农民书画家悲欢离合的小说《跑码头》最近也出版了。由于市场反应良好,第一次印刷的1000份已经脱销,第二次印刷目前正在加速进行。
农家书屋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民国。它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清晰有序的传承。它、平潭、探春是上海郊区民间艺术的主要形式。它们分布在川沙、南汇、金山、奉贤、松江、青浦、崇明、太仓和嘉善、平湖、浙江等地。它们扎根于农村,在草根艺术中受到农民的欢迎
农民的书用当地方言表演,集说话、唱歌和表演于一体。演员左手拿着铜钹,右手拿着竹竿。他们敲钹,边敲边唱,很有感染力。起初,我讲了更多关于因果报应的事,所以也叫“谈因果报应”。艺术家在乡村和城镇的茶馆唱歌,作为谋生的手段。说唱的内容逐渐从单一的因果故事扩展到从历史传奇、戏剧和传奇小说中提取素材。因为大多数演讲者和听众都是农民,《农民的书》的起源也是基于此。
上海农书保留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对其发掘、传承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据报道,1958年至1963年的六年间,松江农家书屋的代表人物石在第三天来到北京,或参加全国曲艺表演,或参加全国文化世代会议;一九六一年,陈云同志到上海,专门点名要听松江农民的书。然而,近年来,由于创作内容的缺乏和表演者年龄的提前,农书日渐衰落,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
小说《跑码头》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松江农家书屋艺术家的群体形象。农民书画家最大的特点是跑码头为农民表演。这部名为《跑码头》的小说,围绕着农家书屋艺术家们跑码头、游江湖的故事展开。第一个英雄周江湖就用了这个谐音。
该书追随艺术家在奔码头的足迹,围绕松江的乡村生活和世俗情怀,运用大量的俗语和行话,生动地再现了农家书屋艺术家的日常工作、表演场景、规则习俗和生活方式。它还将农民书画家命运的沉浮置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他们的个人生活命运与时代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揭示了农民书画家的命运轨迹,也传达了个人与时代碰撞的真实声音。
本书作者唐炳生,作为松江农书的艺术家,有着多年的艺术经验。他崇拜老师,表演,写剧本,接受学生。之后,他研究松江农民的书籍,寻找信息,做研究,写论文和演讲。近年来,他积极呼吁继承和保护农民的书籍。《跑码头》的出版,借用小说的形式,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再生了故事人物,使农书生动地回到了空曾经存在的时代,从而使读者感到亲近和好奇,成为保护和继承农书的一种创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