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46字,读完约2分钟
在松江大学城的这所学校里,文物、修复、大学生这三个平日里很少联系在一起的词串联在一起。
当90后遇到文物保护和修复时,你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吗?
位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状元楼”,白墙白瓦,美如诗。
走进这座古雅简洁的徽派建筑的二楼,三五名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大二学生围坐在几张宽大的木桌前,勾勒出老师布置在窗棂下的陶瓷绘画图案。
专业教师李立宏在给学生讲解不同朝代的陶瓷纹样时,语重心长地说:“元、明、清三代的陶瓷绘画风格不同,元代的画法自由,明代丰富,清代严谨。”
陶瓷工艺学是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基本技术特征和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绘画风格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完成文物的修复。
大二学生张雨欣(音译)从高中起就对这个专业着迷。在纪录片《我在修复紫禁城的文物》中,她看到在厚重的宫门后面,文物修复者隔离了繁华的世界,每天都在触摸着历史厚重的文物。“我欣赏他们的手艺。”
在理化修复工作室,各种不同大小的颜料和滴灌试剂瓶依次摆放。桌上还有学生们正在修复的陶瓷作品,笔触细腻,线条流畅。中国文物保护修复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凌说:“我们的专业是科技、艺术和技能的结合。”在科学技术方面,学院从材料测试和鉴定方面对文物进行科学分析。”
物理和化学修复工作室旁边是书画修复工作室。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书画装裱。每个人都互相合作。有些人把浆糊稀释成浆水,有些人用排线刷来测量作品的大小...
“目前,我国对文物修复人员的需求很大。以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为例,它们的收藏量很大,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文物修复人员,展出的文物只有十分之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博物馆作为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凌对说道。
早在2008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2017年,它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目前,它每年招收大约40名学生,实行小班教学。近年来,在校学生参与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四川成都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和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