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0字,读完约3分钟
100多个搪瓷杯排列成“70”形。作为对时代的记忆,搪瓷杯让许多人感觉更亲切,许多展示的搪瓷杯是由这个地区的老工厂定制和生产的...
这是普陀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个温暖的方式。由普陀区委宣传部和普陀区档案局联合主办的“携手共创小康生活”展览在普陀区文化中心开幕,展示了70年来这片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展览非常有趣。以普陀特色实物展示为载体,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场景还原、柜台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普陀人生活的发展变化。现场展示了中国第一个工人村——曹杨新村的一组照片。这是当年媒体拍摄的一个工人家庭的照片,从一个破旧的茅屋搬到曹杨新村,反映了工人生活和生活条件的飞跃;来自工薪家庭的十多个奖项让老上海感到似曾相识,节日的色彩让人们想起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
普陀区有造币厂和印钞厂。1949年,为了统一全国货币体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新版人民币的印制被提上日程。本次展览展示的实物还包括当时印钞厂印制的第一版人民币。此外,还有有代表性的旧报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场景在小巷和车厢,婚礼在80年代的房间,各种摄影相机,通讯设备等。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普陀城市历史的启动仪式。本书是一部反映普陀区历史的“厚重”地方志书,是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由多位上海历史方面的知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形成的地区档案和地方志专家。从九个章节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普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包括空的变化、组织演变、现代工业的兴起、新的综合工业区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城市更新和市政建设、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历史文化遗迹和记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说,现代上海的城市化有两大趋势:一是由南向北,即由南向北,由老城区向两个租界,由苏豫、苏冀;二是从东到西,从外滩到河南路和西藏路到静安寺。普陀区位于上海的西北部,正处于城市化的末期。因此,普陀在上海市中心一度被称为“晚”、“散”、“破”、“乱”。
正因为城市化起步较晚,空房源开放,地价便宜,开发成本低。因此,在20世纪初上海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候,一些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里落户,如棉纺织、面粉和榨油等,普陀区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正是因为普陀区发展了这样的产业,集中了贫困的工人,普陀区才成为工人运动的天然良田。然而,近代以来,该地区长期不属于同一行政主体的管辖范围,导致管理松散、结构多样、居民多样,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长期占据全市各区县的前列。
熊月之认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1949年后,当行政普陀与经济普陀和社会普陀相结合时,政府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枢纽地位凸显出来,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善令人印象深刻。“在上海的许多中心城区,沧桑都比过去好。如果你记得喜怒哀乐,那不是别人,正是普陀;在历史变迁的范围上,普陀是最大的。”
据悉,今天的开幕式后,实物展览将从现在起至10月2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上海普陀市历史一书将陆续向区内外各文化场所和机构发行。组织者希望市民们能够通过参观和阅读来增强他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建设一个更好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