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3字,读完约3分钟
5月15日上午,松江区方大中医医院护士杨莉在华山医院完成了干细胞采集,成为上海市第4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松江区第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后,被称为“生命种子”的干细胞立即开始给一个9岁的女孩带来生命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杨莉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数据库上海分会。两个月前,市红十字会打电话通知她,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成功。杨莉接到电话后很惊讶:“这种概率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在不相关的人群中,匹配的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我只是隐约知道那是一个9岁的女孩."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双盲”原则,患者和捐献者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但仅仅是听到一个孩子病得很重,生命危在旦夕,就触动了杨莉作为母亲的独特感受。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大8岁,老二只有11个月大。事实上,她还在哺乳。杨莉说:“我只知道我是一个和老板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我可以想象我的父母是多么无助。我决定这样做。”
暗暗下定决心,赢得家人的同意。杨莉的丈夫是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耳鼻喉科医生。得知妻子成功配对并坚持捐赠后,他给了妻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对于这对夫妇的决定,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反对,尽管他们仍然很担心:“他们俩都在学医,都同意孩子的决定。既然他们同意了,就不要食言。”在疫情期间,高分辨率检测、体检等项目都有潜在的感染风险,但杨莉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我的捐赠能给生活带来新的希望,那是非常值得的。”杨莉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她的天职。从她成为护士的那一天起,她就肩负起了医疗使命,希望孩子在接受了自己的干细胞捐献后能够尽快康复并健康成长。同时,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让更多的人获得重生。"
在工作中,杨莉以医生的善良表现出了责任心和勇气,对每个病人都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的耐心。“通常我们的工作是照顾病人。工作时很难坐下来休息。”杨莉告诉记者,他平时的工作很复杂,他每天要负责八张病床上的病人。如危重病人的导管护理和口腔护理,随时观察心电监护,小到病人翻身、换药、挂盐水、巡视病房等。,你必须自己做。“很多事情在工作时间是做不到的。用个人时间来填补,尽量减少给接任者带来的麻烦。”
在疫情爆发之初,杨莉因为回家过年而错过了参加急救医疗队的机会。“当时,我错过了在我岳母家的团体登记通知,这尤其令人遗憾。”杨莉告诉记者,新年第三天,她主动从广东老家返回岗位,主动及时参加预约登记和陪护登记,并积极报名参加口岸和机场志愿服务活动。杨莉用实际行动完成了“白衣战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