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6字,读完约3分钟
由于革命年代有24名地下党员,松江区叶谢镇燕京村赢得了“红色村”的美誉。随着红色历史的不断抢救和红色文化的不断传播,燕京村最近被选为“四史”学习教育的现场基地。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群众来到这里,把他们祖先的故事变成当代人的精神食粮。
夏天的燕京村,雨水冲刷着格外翠绿的植被,新建的“红色长廊”也更具灵性。在展区,一张承载着沉重历史、充满激情话语的张承老照片,在现场解说的帮助下,让来访的党员们立刻沉浸在“红村”浓厚的红色氛围中。
邻村的老党员金银龙在长廊上细细地读着每一位革命老祖宗的事迹:革命年代组织人民起来的蒋体云,忍受敌人摧残又保护同志们的叶定远,被捕后仍坚持斗争、英勇牺牲的顾,还有贫穷时仍叫女儿典当手表、交党费的...这个故事和各种精神使金银龙等在场的党员深受感动:“党史就是‘四史’,村门口的红色教育资源‘红色走廊’给了我们更多的个人感受。”
与其他“红色基地”相比,“红色村庄”的特点是既是革命先辈居住的村庄,又是他们战斗的战场。燕京村甚至叶燮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包括实物、文字和记忆。一些祖先的后代今天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燕京村被选为“四史”学习教育基地后,一些先辈和后人也成了“客座讲师”,向游客讲述自己的经历,使“红村”的红色历史更加立体。
在长廊上,写着革命先辈杨宝玉的事迹;在长廊的边缘,杨宝玉的女儿杨明华回忆道:在革命年代,这个家庭很苦,但不管有多苦,即使他典当了手表,他的父亲也会按时缴纳党费。杨明华仍然记得他帮助父亲支付了党费,这也提醒了她:“党员的身份在他父亲心中有多重份量。”成年后,和他的弟弟杨,以及的其他后代,永远记住他们是革命者的后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无愧于这一身份。”现在,每年的重阳节,杨明华和他的弟弟都会送一份礼物给村里的老人,作为对父亲革命感情的延续和坚守。
革命烈士顾的儿子顾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1945年被捕并牺牲时,他只有两岁。“我太年轻了,记不起我的父亲。”。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内部人士的描述,父亲的坚强形象在他心中显得有些丰满。
现在,是上级组织指定的驻地指导员王乐妍,带头收集整理燕京村的革命史料。自从去年夏天留在村子里后,王乐妍就从镇上的有关部门和村委会干部手中接过了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到处寻找熟悉这件事的人、祖先和后代,查阅历史资料,编辑了数百个汉字。《红色长廊》的主要内容来自他的安排,更多的文字图片被制作成幻灯片,在燕京村播放。
浓厚的红色氛围对后代,尤其是年轻一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卢强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回到村里工作。下班后,他会不时去“红色走廊”。英雄们的事迹使他深受感动:“过去,条件艰苦,我们可以依靠我们的祖先站起来享受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们不能不珍惜,必须努力工作。”
该村总支部书记姜磊说,燕京村地下党派的数量约占松江区的1/4,松江区有丰富的革命史料。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委会正在着手编辑《红艳景》,预计将于年内出版;该村还将把持续开发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旅游教育优势。革命精神永无止境,红色故事依然鲜活。可以预见,“红色村”燕京挖掘红色文化的步伐将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