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2字,读完约3分钟
每个想法都有它的根源。放弃传统等于切断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线。我们的红色基因是不可抛弃的传统,是不可失去的根。叶燮镇燕京村在革命年代曾有24名地下党员。为了保留革命年代的珍贵记忆,该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希望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保护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s2/]党员“打卡”的红色基地
夏天,徐来的燕京村一片青翠,微风习习。最近,这个平时安静的普通村庄特别热闹,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来进行“四史”的学习和教育。在村委会观看了包含许多珍贵史料和照片的幻灯片后,大家还将步行到革命先辈战斗过的蒋四方村集体,观看展示村里地下党员事迹的红色走廊。
老照片、红色展板和村干部或革命后裔的生动解说,使来访的党员干部深深感受到了村庄浓厚的红色氛围。
“党史是‘四史’研究的一部分。门口的红色教育资源给了我们更多的个人感受。”隔壁村的老党员金银龙在每个红色展板上仔细地读着烈士们的事迹:革命年代组织人民起来的蒋体云,忍受敌人的酷刑为革命同志辩护的叶定远,不幸被捕牺牲的顾,典当手表时叫女儿交纳会费的...所有在场的党员都被感动了。
革命后代深深怀念英雄
在红色的展板上,烈士们英勇的面孔显示出坚定的目光。站在红色展板前的是已经白发苍苍的后代。革命先辈现在已经去世,他们的子女也很老了,因此挖掘和整理这些红色史料是当务之急。
王乐妍是燕京村的驻村指导员。在村里工作后,他从镇里的有关部门和村委会那里接过了艰巨而重要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王乐妍通过阅读史料、拜访烈士的后代和寻找知情者,收集了1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
红色文化的传承既需要这些珍贵的史料,也需要具体的文化阵地。经过反复检查,一些烈士的事迹被陈列在蒋四方所在村组的“红色文化墙”上。
顾去世时,他的儿子顾只有两岁。"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顾动情地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完成工作,他父亲的形象才显得有点丰满和坚定。
"我父亲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杨宝玉的女儿杨明华回忆说,在革命年代,家里的生活非常艰难,但即使生活艰难,我父亲也会按时缴纳党费。杨明华记得当时他曾帮助父亲支付会费。现在,虽然他记不起具体的数字,但这种记忆在杨明华的心中有着沉重的分量。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和他的弟弟杨并没有忘记他们是革命的后代。“我们是父亲的孩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符合这个身份。”杨明华说。如今,每逢重阳节,他们的兄弟姐妹都会给村里70多岁的老人送一份礼物,就像他们的父亲坚持革命事业一样。
红色基因也会感染年轻一代。卢强是一名回到村里的大学生村干部。下班后,他不时来到文化墙。英雄们的事迹让他感触良多: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用鲜血买来的,他们站起来战斗。”我们有如此平静的生活,我们不能不珍惜它,我们不能不努力工作。"
红色故事属于过去,但革命精神是无穷无尽的,这进一步坚定了燕京村继续探索红色文化的决心。村党总支书记姜磊告诉记者,在丰富革命史料的同时,村委会在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开始出版《红堰经》,预计今年内可以出版。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燕京村还将探索更多的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