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95字,读完约5分钟
“这个罐子,罐子,大桶,你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祖父母年轻时,每个家庭都会自己腌制泡菜。这些小罐子是用来腌制泡菜的。这些罐子用来盛米饭和炒饭。大桶是厨房里的水箱……”
昨天,在金山夏朗镇的一万亩农田里,一个丰收节开始了。除了村民们的插秧比赛,市民们去田里向农民学习的经历,以及农场小吃的展示,建在田野大道上的“田野艺术博物馆”是最有吸引力的。几十名大学生正在旧瓷砖、旧门板和旧罐子上画画,吸引了许多村民和带着孩子的市民停下来观看。
那天,这条路上展示了100块旧瓷砖、100块旧门板和100个旧罐子,所有这些都是从数百个最近被拆除的农民的旧房子里收集来的,每个物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曾经“一锤打尽,一把火烧尽”的农村旧物,如今成了大学生田园创作的载体,他们想要保留的是老农民和城市人共有的乡愁。
100个旧门板形成了一条“飞龙”[S2/]
在稻田里,人们正忙着收割,而在路边,一群大学生拿着刷子在创作。
记者看到躺在水泥地上的瓷砖吸引了许多市民来看它们或拍照。过去布满灰尘的旧瓷砖现在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油画,这些油画组合在一起更令人印象深刻:五星红旗、一万亩麦田、门廊下的吉祥物、农场生活场景、小猫小狗...每块瓷砖上的图片都不一样,都是田园和家乡的主题。
但是每个罐子、罐子和水箱也都穿上了独特的“花衣”,让人眼前一亮。记者看到一个女孩正对着一个罐子,罐子“细长”,于是她画了一朵美丽的花,这个旧容器突然变成了一件艺术品。100个不同高度的旧门板被固定在大树下,学生们正在门板前素描和绘画……当他们画完之后,几十扇门会组合成一条“飞龙”, 在10000亩的麦田里可以远远地看到它,它也表达了对门廊下的郊野公园“一岁”的庆祝。
“有100块旧瓦、100块旧门板和100个水箱,所有这些都是在周围村民搬迁后遗弃在老房子里的。最初,它们都是废品,要用一把锤子烧掉、敲掉。然而,我们组织志愿者收集了一个月,以防止农耕文化在搬迁过程中“过时”;以田野艺术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它还可以在走廊下的郊野公园创造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夏朗镇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村民在听说要把家里的旧东西留给后代后,就主动把它们送了过去。
据了解,今年10月,夏朗镇友谊、山塘、泾阳、路楠四个村的700多名村民先后搬进了镇上的特色民居。一个村民家庭搬走了,村民们用了几十年的米篮、纺车、竹篮和水桶等“古董”都被丢弃在要拆除的房子里,有些甚至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像这样丢弃它们是很遗憾的。因此,镇上号召各村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收集“老古董”,并邀请高校美术学院的师生创作以乡村、田园、丰收为主题的油画。一个接一个,废弃的旧物品被改造成简单有趣的展品。
据说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但是这里没有特别的展厅。取而代之的是,展品被固定在乡村之间的道路上,人们来来去去都能看到,以让每个人都记住乡愁。“现在,村民们已经搬到镇上,但偶尔他们会回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我在每样东西上都标上了每个家庭的名字。当祖父母或父母来看望下一代时,他们仍然可以找到他们过去在自己家里用过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一个乡村历史博物馆,让每个人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成为一个继承农村文化的开放展厅。”一位镇上的负责人说。
有多少村民和市民能切大米?[/s2/]
“来吧!来吧!快完成了!”在稻田边上的艺术展览旁边,许多村民和市民被包围了。在稻田里,在10多块拉着绳子的田地里,人们奋力挥舞着镰刀,快速前进。在它们的后面,有两排整齐放置的稻秆,经过长时间忙碌的耕作后,“收获”的场景再次出现。
在这个收获的节日里,夏朗镇专门组织了一次割米比赛,16名村民选出5名代表参加了比赛,包括割米、打米、码米等。,并邀请了村里的一群老农民担任裁判。在稻田里,80或90个人一起挥舞着镰刀,男人、女人和孩子一起投入战斗。很快,大片稻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电线杆。“我好累好累。我第一次还在切未去壳的米饭。我没想到会这么累。阿姨们太快了。我根本无法竞争!”光明村的年轻人把衬衫袖子卷到胳膊上,裤腿上沾着泥,一边擦汗一边喘着气。
娄建明,一个种了20多年田的老村民,也被这场割米比赛深深地感动了:“我自己都五六年没割过米了,现在都是机械收割,不需要人工割米了。”然而,切米饭需要技巧,今天我还是比他们轻!偶尔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忘掉以前的工作。”老人高兴地说。据说每个村子都有很多村民报名参加比赛,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人纷纷表示遗憾!
切好米饭后,村民们在地里建的土炉上一起煮新米饭,并将新米饭与猪油混合制成猪油拌饭,供市民和游客品尝。有了米饭和猪油的清香,许多人又尝到了童年的滋味。村民们还做了一些小吃,如塌糕、海棠糕、糖葫芦和米花糕,让许多游客玩得很开心。
同一天,一群市民回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再次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长宁区的黄忠光告诉记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班级去夏朗镇学习农业两个月。那时,他是班长。现在他已经离开了30年,割未去壳的水稻和在田里种植水稻的情况仍然历历在目。这一次,他组织班上几十名学生回到门廊,只是为了回忆那些郁郁葱葱的岁月。
还有50个来自城市地区的亲子家庭,他们带着孩子在老农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切割和捆扎水稻,体验农村和收获的乐趣。“我刚从乡下出来。这一次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大米来之不易,这样他从小就知道珍惜食物。”一位来自市区的游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