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3字,读完约5分钟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记者从11月26日举行的“金山-嘉兴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上了解到,金山区正在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弘扬乡村风貌,塑造乡村风貌,深入培育乡村历史,保留乡村风味,传承乡村声音,品味乡村魅力”,积极探索传承乡村文脉的工作路径和方法,努力使乡村具有价值和气质,迷人的景观更具人文关怀。
据了解,今年4月,文化旅游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金山以“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文脉的传承”为题,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资格。对此,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欣在今天的研讨会上表示,金山示范工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普遍意义。然而,有必要明确农村文脉传承的路径和方法,创新传承机制。
金山区正在推进的“六镇”工程包括38项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全区10多个委办和11个街道镇(工业区)。金山区通过各领域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区域和部门合作机制、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东部地区农村文化文脉的传承提供借鉴和经验。例如,“传承乡土音”项目主要是对金山故事、方言和戏曲进行深度挖掘,建立金山乡土音的保护、传播和发展机制。“品味乡村韵”项目以金山农民画品牌建设、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传播和空综合文化体验为重点,充分展示了江南村落的文化特色。
事实上,近几年来,金山区围绕“乡村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4年,金山区被原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单位;被原文化部评为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金山农民画在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两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农村文物保护方面,近年来金山区探索了“原址保护”、“宅基地置换”、“构件保护”、“迁移保护”等文物保护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侧面”和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趋势,努力使优秀历史建筑的古老魅力得以延续和可持续利用。自2014年以来,金山区已投入巨资对9个市级和区级文化保护单位进行了改造,其中包括东林寺、朱船厂遗址和钱家祠堂。2018年,金山区政府一号文件颁布了《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金山文物保护三年行动,整理了182处文物古迹档案,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文物保护的体制机制。
在保护的同时,金山区还大力推进活态传承,充分利用古桥、古树、古建筑、河流、湖泊、民俗等元素,共同营造景观板块、类型、格局等多样景观,形成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功能景观体系。
将乡村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细节是继承乡村文脉的关键。在金山区,“一镇一品”的文化特色,如竹井灯、金山卫田松山、杨珊民间音乐、画廊下的莲香、林挺腰鼓、绿香小白龙等,都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自2006年以来,经过两五年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项目不仅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例如,门廊下有35支莲香队,2万多人将玩莲香;杨珊地区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会演奏民间音乐,杨珊的每个角落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演奏音乐;金山工业区有30多个秧歌队,由1000多名学生、青年、老人和企业职工组成;朱景灯是由传统的老艺人传下来的,已经流传到镇上的28个村庄和20多所学校...如今,你仍然可以听到方言故事、碗书等等。当你走进金山的乡村茶馆,特色文化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不同方式的创新保护,更重要的是根据农村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肌理整合元素和资源,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形态。
金山农民画是金山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经过40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近年来,金山积极与路酒、英雄、朵云轩等品牌合作,设计生产了103种产品,共367种风格,其中36种共98种风格已投放市场,扩大了金山农民画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金山还在泸祥果园核心区建设了家纺科技果园传承基地,不断将家纺体验、家纺贴纸衍生产品开发销售、家纺时尚定制等具有传承性和个性的无形形式转化为创意产品,提升游客体验。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为特色村镇增添了光环。金山嘴渔村是上海仅存的渔村。金山嘴渔村不仅有民间文学、传统海鲜菜肴、渔家风情、渔人绘画等无形的民俗项目,还有海钓文化中心、妈祖博物馆、古建筑等海钓文化载体,成为海钓镇建设的文化基础。金山故事很有名。近年来,“中国故事基地”和“中国幽默故事基地”相继落户金山。因此,枫泾新沂村积极创建“中国故事村”,创建了故事大道、故事屋、故事厅、故事角和故事长廊,并成立了乡村故事讲堂团队,出版新沂村的民间故事,为特色村镇注入文化灵魂。
金山和嘉兴地理位置相邻,人缘相近,是上海和浙江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代表区域。在今天的研讨会上,金山和嘉兴的文化主管部门还签署了《上海和浙江毗邻地区农村文化振兴共同愿景》。今后,双方将积极实施长三角农村振兴战略,共同打造毗邻合作机制、交流平台、文化人才、农村文化品牌等领域,共同推进沪浙毗邻地区农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