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48字,读完约8分钟
据长宁区介绍,“九五”前夕,长宁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劳动力市场”命名的职业介绍机构——上海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经过十年的努力,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就业介绍为龙头、社会保障为支撑、就业培训为基础、劳动关系协调为纽带、劳动法为辅助的多功能综合劳动保障服务组织。作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前身,在专业辅导员的努力下,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谱写了自己的就业服务故事。
率先探索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工厂的关闭,工人面临下岗和失业,出现了大量技能单一的富余人员,无法适应转型发展。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994年6月27日,中国第一家以劳动力市场命名的职业介绍机构——上海西区劳动力市场在长宁区芙蓉河路91号正式成立。
职业指导机构成立后,针对下岗职工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就业的新模式,形成了“前店后坊”,即培训与就业介绍相结合,通过烹饪、美发等技能培训引导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之后,结合“数字长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着力打造集培训、见习、推荐、就业为一体的“灰领”人才培养和现代服务业培训,受到求职者的好评。
为家庭佣人建立第一个全国专业培训
"我于1996年进入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作为一名专业的辅导员,吴晓鹰伴随着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的启动、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谈及自己的就业服务经历,她开始滔滔不绝。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西区劳务市场在全市首次开设了家政服务员培训,长宁区劳动局编写了培训教材。家政学也被社会誉为“361”路线,得到了党、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时,每个人的就业观念都很传统,许多下岗纺织女工不愿做家务,她们的家人也不支持。”为了做好就业服务和动员工作,吴晓鹰和她的同事们煞费苦心地深入下岗职工较多的工厂、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推式”宣传,同时做好技能培训和面试指导,为失业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跟踪就业情况。
随着家政服务员培训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家政工作感兴趣,并逐步树立家政服务员培训的品牌效应。“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的就业观念从不想干到以后努力干的转变。”据吴晓鹰介绍,当时为了满足外国人家庭服务的需要,还引进外籍教师在西区综合劳务市场教学生,结果李金娣等出国的家政人员脱颖而出,实现了熟练就业。
据了解,在过去的十年里,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培训了5000多名家政服务员,70%以上的学员已经上岗。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上海市唯一的家政服务员示范培训点,并被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指定为家政服务员考核鉴定站,得到了广泛认可。
此外,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还注重帮助失业人员,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妥善安排并积极发展为他们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同时,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管理,构建劳动保障社会信用体系。
“五进五送”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我是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的受益者之一。那一年,我通过参加公开招聘,从一名设计师变成了一名专业讲师。”谈到西区的综合劳动力市场,周丽丽很感激。她认为,要做好就业服务,就要把握供需双方的需求,进行精确匹配,从而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当时,网络还不发达。除了制作岗位信息、人员登记等手工账号外,周丽丽和她的同事还化身为“润楼小姐”和“润楼先生”,覆盖长宁区所有的商业建筑,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就业信息。“我们组成了一个八人小组,我是组长。虽然我们工作很努力,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和岗位资源,促进了就业服务的发展。”
1998年5月,上海西区劳动力市场迁至新区五一路517号,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继续为求职者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除了围绕青年“就业困难”组织微型和小型创业项目的青年见习和推广活动外,职业指导员还积极配合社区和学校开展“五进五送”内容的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五进’是指进入大学、社区、公园、商场和建筑物;五项优惠包括政策、就业、技能、培训和补贴,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此外,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将以社区建设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将促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层社区,不断推出便捷、便捷、规范的服务。据了解,到“十五”末,全区10个街道和城镇都建立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就业服务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给予关怀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和肯定。”回忆起来自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真诚鼓励,吴晓鹰和周丽丽依然激动不已。
据了解,1997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黄鞠,考察了西部地区的综合劳动力市场,与求职者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微笑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我也热切地阅读了长宁区劳动局编写的《佣人》培训材料..
对于吴晓鹰、周丽丽等一线专业辅导员来说,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让他们倍感亲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强。“就业服务非常繁忙,有时会有失业的人抱怨。虽然他们心里难免会受委屈,但他们仍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理解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长期以来,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围绕“民生、民生保障、公民权利”有序推进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如在全市率先成立“劳动律师事务所”,在全市首次举办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人才教育论坛,在全市首次开通就业服务排队呼叫系统。曾获“上海市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再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西区劳动力市场接待了40多个联合国和外国部级以上代表团,被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命名为“上海市优秀外事接待单位”。
据了解,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夫人访华期间,参观了长宁区劳动力市场,了解了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促进就业、维护和保障人权的政策和发展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查多视察长宁区劳动力市场活动,积极探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在实施积极的市场就业政策的同时,大力探索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再就业”机制,这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96年,当国际劳工组织官员参观上海西部地区的综合劳动力市场时,他们兴奋地对随行的劳动部工作人员说:“我去过这么多国家,但我从未见过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这样好的结合。”与其组织一个代表团去参观,我倒不如组织世界各地的同行去学习,向他们学习。”
更名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继续提供就业服务
2003年,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更名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继续迎接新的就业服务挑战。面对就业服务目标的变化,职业指导教师推出了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学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措施。,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依靠大数据分析就业形势并提供指导依据。
回顾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的历程,周丽丽从窗口的专业辅导员做起,通过“跑经纪人”、沟通对接等方式为求职者提供高效的就业匹配服务,逐渐成长为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去年,她刚刚退休,仍然关注着就业问题。在她看来,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是特定时期的一项就业服务措施,对稳定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就业服务将重新启动,希望同行继续朝着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努力。”
对于已经退休10年的吴小英来说,西区综合劳动力市场凝聚了所有专业辅导员的心血和汗水,见证了她的事业成长。"作为一名就业服务工作者,我的心永远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