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3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情感日志”数据应用中心

近日,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人民情感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竣工。这一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临汾社区居民和企业的个性化“肖像”和需求,而且加大了数据整合和共享的力度。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各种零散的资源,提供了系统化的分析和可视化服务,使得“大走访、大调查”的实施变得不那么细致,也为街道决策和民生项目的准确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持。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输入大量数据

建立第一级“准确识别”

2017年10月,临汾路街道开始建设数字化“人民感情日志”精准民生工程平台。在平台建设之初,设计了四个精确的框架:精确识别、精确服务、精确管理和精确评估。

“数据应用平台主要有查询、分析和管理等多种功能。设置了身份标签查询、服务标签查询、个人查询、数据统计、访问管理、关键访问、数据修改等菜单。我们必须首先在后台确认之前验证同一行访问者的正确性,以确保每条数据都是准确的。”数据应用中心的技术人员打开临汾“人民情感日志”数据平台的界面,向记者一一介绍。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临汾的“人民感情日志”数据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打开。当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手机上输入注册居民的姓名时,会弹出相关的个人信息。只有身份标签包括40个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是否入党。据介绍,通过参观,工作人员可以补充相关标签对应的信息,以便今后提供更好的服务。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民生日志”精准民生工程已在闻喜路555弄等三个居住区先行试点,此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将“民情日志”精准民生工程与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紧密结合,不断走访基层500多名社区工作者,输入、比较和更新基础数据。到目前为止,大数据平台已经收集了53个身份标签和60个服务标签,并输入了70万个信息数据字段。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过去,我们用纸和笔收集信息。当信息量大的时候,很多信息很容易被忽略。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在居民家中收集和输入准确的信息。掌握准确的民生服务数据,为我们下一步选择准确的救助对象提供了依据。闻喜路555弄党支部书记史小平说。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大数据分析

指导社区经理“制定精确的政策”

“准确识别”是实施准确民生工程的第一步。识别后,被访问社区的肖像清晰可见,因此访问者可以根据标签的数量和难易程度适当安排访问频率。

临汾“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做好访问数据记录,准确识别困难人群,还可以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精确的政策”,为社区公共资源的配置和面向各类人群的公共空客房的布局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据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姜黎黎介绍,“1+4”党建服务阵地建设、老服务中心改造、青年中心和苗圃基地建设等。去年开始的,都是依靠“人民感情日志”中的大数据交互后形成的人口分布热图,科学地规划和布局相关站点的建设。特别是作为市政府去年实施的项目“托儿所”建设,街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在商品房社区相对集中的汾西路东段,2-3岁的儿童明显处于红色密集状态,街道果断决定在该区域设置托儿所。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同样,通过对大数据的汇总,发现阳曲路760弄和闻喜路251弄有很多因病致贫的家庭。在这方面,除了全面的民事救助政策外,街道还安排国有企业党组织帮助困难家庭成双成对,并安排家庭医生到一些有需要的家庭进行一对一的康复治疗。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又如,通过对党员年龄结构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46%的社区注册党员集中在60-70岁之间,38%在70岁以上。其中,221名党员有肢体、听力等各种残疾,927名党员是纯老年家庭,214名党员是支持国外建设并返回上海定居的人。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党员在客观上已经从“积极为他人服务”转变为“需要他人关心的对象”。因此,街道决定实施“组织力量工程”,着眼于更广泛的社区群众,通过机制创新组织广大居民,引导和依靠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用"民情日志" 让服务更精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