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0字,读完约6分钟
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最喜欢钢琴,他也毫无疑问为钢琴创作了很多曲子。 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勾结了他的人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 k.37,f大调,1767年)到他去世那年的最后一首曲子( k.595,b大调,1791年),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 从初期改编到阶段性探索,最终成为了唯一的东西。 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中,莫扎特一边使用交响乐平衡地保持独奏和乐队的齐奏,一边结合了对戏剧性的歌唱性的应对。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没有像他其他类型的作品那样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充满了戏剧性的应对、意外的转换、不同的感情对比。 无论是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性,还是急剧发生的意境的确定和急剧变化的形象的明确,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18世纪即兴演奏艺术的精华。
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中,初期的协奏曲只是将过去的作曲家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的作品,到1773年为止制作了具有比较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 k.175 )的第5首d大调。 但是,即使是他改编的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之后的一些风采。
他的前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上有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包括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尖嗓子。 例如,号角在最初的乐章中唱的应答句,让人想起被后世的视频交响曲包围的森林的情结。 总之,很容易区别于巴赫和海顿的协奏曲。
他的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 k.271,1777年)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曲子。
第一个乐章没有普通的长引子,乐队刚演奏了半小节,钢琴抢走了继续它的下一句。 乐队重复钢琴的句末,再次确认了其开头的句子,但再次被钢琴中断了。 你来了我,一开始对抗,这么奇险,但很奇怪。
徐乐章又是奇迹,对比度大,对此很强,令人吃惊。 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一次用小调写的乐章。
戴着低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着倒霉而悲伤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迅速发展出美丽的独奏长句,安静而有点悲伤。
小调的乐队主题又回来的时候,田野上空笼罩着阴天,钢琴演奏的甜美的曲子,听起来很悲伤。
与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不同,莫扎特所有重要的钢琴协奏曲都是维也纳时代的作品,钢琴协奏曲所需的交响乐意识可能直到维也纳时代才真正确立。
从第11首( k.413,f大调,1782年)开始,他向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那个音符中。 这时的莫扎特刚摆脱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让前人成为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的音乐家。
因此,第11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首著名的旋律,自信和顽固,是他心境的描写。 与之相对的第二个主题是那么风流,潇洒。 在抒情的徐乐章中,优美动人的歌唱旋律,就像天空中的仙乐。
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 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首钢琴协奏曲。
e大调第十四首( k.449 )
b大调第十五首( k.450 )
d大调第十六首( k.451 )
g大调第十七首( k.453 )
b大调第十八首( k.456 )
f大调第十九首( k.459 )。
e大调第14首( k.449 )的独特之处令人意外:大调作品的开头如此黑暗和迷茫! 通常在欢乐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罕见。
b大调第15首( k.450 )由两根木管带头,兴奋般的顿挫非常具有激励性,使钢琴以华丽的步伐翩翩进入。
缓慢的乐章是犹豫安静的歌,由重复句构成的回旋曲的最后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
d大调第16首( k.451 )的开头也有很强的动力想试试,符合生命本身的冲动,让我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短暂但真正擅长春风的时期。
g大调第17首( k.453 )是莫扎特为他珍惜的学生芭芭拉·普里耶写的。 曲子很美,充满了莫扎特当时的心境发出的喜悦、美丽、优雅,也许很体贴。 自由飘扬的缓慢乐章令人着迷,最终乐章的主题使用接近民谣的简单明快的曲调,然后是越来越快的变奏,辉煌热闹。
b大调第18首( k.456 )也体现了莫扎特这一时期意志消沉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勾结了兴奋、舒展和鼓励。
从第19首( k.459,f大调,1784年)到第27首( k.595,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成熟期,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具有适合其复印的调性,庄严有力的c大调,壮丽灿烂的d大调,清晰激昂的f大调,欢乐和有力的g大调,抒情明亮的a大调,朴素动人的c大调,表现出宏大而堂堂的e大调,独特的戏剧性
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2首是用小调写的,d小调的第20首( k.466,1785年)和c小调的第24首( k.491,1786年)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特别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 k.491,1786 )。 第一个乐队的引子听起来有痛苦的痛苦感,就像忍住眼泪没有流泪一样。
缓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跳出钢琴,有几个管乐器支撑着梦幻般的甜蜜,像忧郁的摇篮曲。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动人最深刻的乐章。 悲伤是明显的,但以强大的速度展开,减弱悲伤,不会苍白。 进行中的悲伤,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支撑,更伟大,更美丽。 贝多芬也被这一乐章深深地感动过。
第20首( 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21首( 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狂暴,后者代表着安静舒适,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精神
特别是第21首( k.467,c大调)徐乐章,其咏叹通常的旋律非常抒情,就像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多少有点自恋的沉思,安静、优美、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欢迎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