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9字,读完约2分钟
“慢动作”的人如此广泛,所以把“慢动作”称为特殊的公益扶贫列车不为过,表现出民生的极大热情。
高铁时代,风驰电走,日行千里。 享受今天高铁列车的快速便利,当时亿万人依赖移动的绿皮列车似乎逐渐退出了公共视野,不再存在了。
其实不然。 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发现被称为“小型电车”的绿色皮车,至今仍在边远地区运行,起着无可替代的便民作用。
所谓“慢车”,一是车速慢,时速几乎450公里,远低于通常的快速旅客列车。 二是车站多,车站停,中途乘客容易移动。 三是票价便宜,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 四、根据地产,尽量方便周边大众扛自产自销农副产品。
在录像中,每个车站都可以看到附近的村民坐“慢车”上街,拜访亲戚和朋友,工作,着急,做小生意。 也有简陋到没有售票处的车站,但乘客上车后列车人员每人补充一张票,因此第一次找到了只有一元的票。
不仅费用便宜,“慢动作”已经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甘肃省天兰铁路线有从陇西到天水的“普通列车”,沿着15站停在146公里的车站,票价一共9.5元,从头到尾往返也不到20元。 难怪这么经济方便,沿着几百个村子的村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这个“慢动作”。 有些人不仅通过“慢动作”多年来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还从“慢动作”带来的交易便利性出发,逐渐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真是引人注目。 多年来不为人知的独特风景线的存在,不仅让人体会到当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生活形态的多样化,而且表现出全体国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自信。
没有“慢动作”的长期衰退,不能说是铁路部门为了适应一些人的慢动作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谁不想坐高铁? 谁不想快快地看世界? 谁不想早点离开封闭的老村庄? 无论如何在偏僻、经济落后、收入受限、现代化大潮还不能惠及这些不发达地区的时候,世代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能暂时陷入“随着日出而做,随着日落而窒息”的困境。 “轿车”的每天运行,实际上成为召集铁路沿线的人们进入经济高速公路的纽带,是拉近当地人和城市生活距离的比较有效的补充。
目前,全国铁路共运行81组“普通列车”,约占普通列车运行总量的6%,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地区的贫困地区,每年运输近3000万旅客。 因为“慢动作”的人这么广,所以把“慢动作”称为特殊的公益扶贫列车不为过,由此表达的民生大感情并不特别宝贵,让我们赞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