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3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与发展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丽丽,到上海青浦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的开通,两条省际公交线路的正式开通,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省际互联正朝着“无缝连接”的方向发展。
发展规划对接、交通网络规划、信息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合作、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社会资源共享...2019年伊始,长三角城市“团队”之间的互动就在加速。天气有多热?让我们去现场看看。
pass-"global area "迈向顶级设计
在当今的世界竞争中,一个脱离社区的城市很难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和他的团队利用机器识别的方法勾勒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合过程。
197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独立;2000年,从计算机识别的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城市群,上海和苏州已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2000年后,苏南的无锡和常州实现了一体化,苏中的南通实现了与周边小城市的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目前,“集成”开启了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编制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19年1月,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府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整合合作备忘录,逐步统一市场规则、信用治理和市场监管;2019年3月,消息传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在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交界处建立,三地正在进行密集的规划和系统设计。
城市之间的“对话”一直在进行。2018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善县签署了淀山湖周边战略协调区综合开发合作备忘录,将在交通、金融、医疗等各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淀山湖周边战略协调区综合开发。
联合-从单独作战到协作创新
不仅有物理空效应,还有化学效应。在目前的三个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中,上海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瓶颈,是国家战略。
产业合作的载体正在迅速扩大。重点围绕贾昆台、张江长江三角洲科技城、上海自由贸易区、嘉善项目合作区等重点毗邻地区,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流动,长三角产业联动区正在集聚。
机器识别结果表明,近1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省市之间的联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5倍以上。2000年至2014年,长三角地区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约有13万家。这类企业最初沿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发展,但近10年开始沿长江向南发展,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在位于安徽省合肥经济开发区的江淮威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200个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制造全铝车身。据威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介绍,威来的总体设计在上海,整车合作在安徽合肥,三大动力公司的生产在江苏。长三角的联动效应明显。
产业合作项目布局加快,创新平台整合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调,产业互联网建设合作趋于紧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和信息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相关工作,不断深化“网络对接、数据对接、情报对接”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模式,努力提升跨区域智慧应用体验。
Reach-创建最佳服务和最佳保护
毗邻上海青浦区和苏州吴江区,有一个特殊的十字路口。过去,从吴江到上海坐公交车的乘客会在这个路口下车,在上海换乘公交车,然后继续前行。现在,这一幕终于结束了。随着省际公交线路和断头路的开通,吴江可以直接到达上海。
推进长三角“大交通”互联互通是长三角近期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元旦工作的第一天,上海市青浦区区委书记赵惠琴来到了沪苏边境口岸。距离吴江徐璐路口不到五公里的是青浦西陈道口检查站。许多司机报告说,他们刚刚踩下油门,不得不再次接受检查。能否“退为一家”成为本次调查的焦点。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区长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区长李明近日乘船从秀洲区王镇上来,联合开展河道巡查,实地考察疏浚工程和水葫芦打捞现场。
江浙两省创新实施了“五位一体”的水资源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如联合河道长度机制、联合水质监测机制、联合水环境治理机制、联合水环境执法机制、联合水环境清理机制等,构建了跨区域水资源协调控制的新格局,开创了长三角区域水资源综合控制的基层模式。未来,做好“一张卡”,共享“一章”,整合长三角的商业环境和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领域的“瓶颈”,将成为城市对话的焦点。
“中国城市未来的创新必须在区域层面,而区域实力已经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吴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