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5字,读完约4分钟
在稻浪翻滚的金秋时节,当你走进叶燮镇大星村时,田野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丰收景象,相互辉映,大星村的农村振兴和发展也硕果累累。
大星村围绕特色米业,一、二、三产品一体化;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新型治理采用“拜访制”,接受民意,传播民意,将现代治理理念带到农村...
在大星村,让农业成为领先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一步一步从理想走向现实。
从“卖米”到“卖体验”
王金英是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大星村的驻地指导员。在村里呆了4个月之后,王金英总结了大星村近年来农业发展的历程——从“卖米”到“卖米”,这是农业发展的1.0版,从“卖米”升级到卖品牌是2.0版,但现在我们正在探索现代农业3.0版的“卖经验”。
从1.0版到3.0版,种粮农民开始挺直腰板。陈立新是村里的大农民,种植了180亩优质松江稻,也是大星村较早实现“卖米”的家庭农场。过去,在销售旺季,陈立新依赖朋友和老客户。虽然它基本上能够完成销售,像大多数没有多少“门道”的粮食种植者一样,大米销售对陈立新来说仍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现在,陈立新尝到了合作社推动销售的甜头。田字专业合作社是村里的“龙头”合作社。近年来,它与村里的农民签订了一份销售200亩大米的合同。陈立新采用绿色种植,并有幸成为签署国之一。生产的大米标有“米云”商标,价格上涨。谷物种植者也享受红利,这种红利“远远高于市场购买价格,节省了销售努力。”陈立新对此非常满意。
从“自产自销”到“订单种植”,传统农业发生了变革,新农业诞生了。朱妍是田字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从市区回来的创业人才。在工作了多年之后,回到“农业”不再是“面对黄土,面对天空”。
除了订单种植,一粒米在合作社中被“吃掉和挤出”,实现了一级种植、二级加工和三级旅游体验的一体化。在她创建的88英亩的大米体验区,这里的农业体验、年糕制作、农家菜和乡村风景吸引了许多周围的游客来体验早期采用者。
重返花园是许多人的乡愁。最近,拥有88英亩土地的乡村寄宿家庭正式开张了。在稻田的包围中,“我们打开你的花园和田野的窗户,向桑玛要酒”可以让住在乡下的游客更好地感受到这里原始的田园生活和深深的乡愁。
居住在集中地区的村民的“和平生活的梦想”
朱新龙,住在大星村四组,有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长期失修。前一季的台风天已经使老房子的屋顶瓦遭受“严重损坏”,但朱新龙并不急于支付修理费,因为大星村实施了农民集中居住试点项目。根据试点条例,该村279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将搬到村里的集中居住区。
村主任尹群峰告诉记者:“第一阶段计划在年内开始。”与过去分散居住相比,新房子的最大优势是公共设施将大大改善,文化休闲和医疗购物等设施将随时可用。“我听说出门是公交车站,天然气直接送到家里,所以我不用出门几英里就能坐公交车,也不用做饭,不用去镇上提油箱。”听到这些好政策,朱新龙提交了第一批申请,期待着在搬进新房子的更好的生活。
振兴和发展农村,首先要把农业变成工业,把农村变成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最近对居住环境的大力改造也使村民的家园更加美丽。
河道清淤、房屋清洁、垃圾分类和减量化,“保持生态良好,才能过上好日子”,尹群峰认为,下一步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村里的葡萄种植合同到期后,组员们商量后打算收回,这样周围的环境应该得到彻底的改善,采摘葡萄也应该包括在乡村旅游地图中,生态和土地应该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吃到“生态餐”和“旅游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