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5字,读完约5分钟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通过讲好文化故事来发挥作用,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博物馆的主要宗旨和功能。”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吴明几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报道,地区博物馆正逐步从“以收藏为中心”转变为“以观众为中心”,从“以研究为中心”转变为“以教育为中心”。市民参观博物馆绝非“时尚”,但他们确实受到了优秀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吴明说:“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独特资源。除了看展览,我们还能提供什么?教育是一种必须“超越”的功能。”
让收藏品“活”起来,好好讲述文物的故事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流沙申宝——松江博物馆珍藏展”是松江区博物馆的基础展览,主要展出松江区历年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松泽文化、良渚文化和独特的广福林文化,以及大量精美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松江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按朝代顺序依次排列,其中包括陶器。除了基本陈列外,区博物馆还将定期组织专题展览,丰富展品内容。 展览部部长高红详细介绍了此次展览,包括基于松江特色的展品和从外地引进的展品。
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实现与历史的对话和与祖先的情感交流?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注重文物知识的传播,不仅要展示文物本身,还要通过开设展览线路讲述文物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满足教育、科研和娱乐三大需求。例如,在良渚博物馆推出的“巧匠-良渚玉器展”中,增加了精美玉器的折线图、不同时期器物的对比图以及考古研究中良渚文化消失之谜,让观众更直观地欣赏展览。在“幻云刻章——朱孔阳先生藏印专场”中,展出了近500件汉代至近代朱孔阳收藏的著名版画和名人印章。展览不仅仅是展示展品,而是在设计中加入印章人物的故事,这缩小了印章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此外,还为不同的展览增加了互动项目,如在古刺绣展展厅开设古刺绣教室,邀请古刺绣传承人现场传授技艺等。此外,现代影像艺术将融入到展览中,与文物和标本相结合,使传统的静态文物能够得到生动的表现。
创新教育形式提供体验课程
你可以试着用铅笔、彩色笔和毛笔画画,但你不能用颗粒画画。最近,在区博物馆,朱桢先生带领孩子们用新收获的谷物制作了一张中国地图,并融入了饮食文化、谷物历史和不同地区的特殊植物的知识。知识讲座和动手操作相辅相成,加深了学生对粮食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
创新教育形式,开设传统艺术体验课程,从去年开始,地区博物馆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文物藏品展览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知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线装书装订、趣味题字和水墨延伸、双鱼座铜镜无纺布制作、活字印刷等。一个接一个,通常是一个月一次,在寒假和暑假增加到一周一次。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触手可及,通常一宣布20人左右的教室名额就被“杀掉”。
班上出现了一群“博物馆之友”。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大的一个在小学四年级,小的一个还在襁褓中睡觉,她每节课都来听课,给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家长还报告说,孩子们在学习了线装书的装订课程后,到达博物馆时会特别注意这部分内容。"课程需要更新,以便这些来学习的孩子能保持新鲜。"
据区博物馆开放教育部主任介绍,她与唐亚辉、朱组成了课程开发“三人小组”,从美食、笔墨、服饰等方面寻找课程资源。“这一定与收藏文化有关。它也可以用手体验它。”在每堂课之前,“三人组”反复尝试各种材料,使用轻质粘土、塑料胶水等。,以使作品看起来更漂亮,因此,到目前为止,地区博物馆已经开发了20多个体验课程。
区博物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引导学生发掘历史遗迹,举办“寻根”活动,让学生体验松江历史。自2012年以来,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有480多名青少年参加,收到了450多篇论文。通过“搜索+论文写作”的结合,学生可以在访问中获得一些见解。
此外,为了丰富未成年人的暑期文化活动,区博物馆还开展了未成年人夏令营活动,如“历史与自然——体验自然博物馆之旅”、“博物馆文化之旅——瓷器寻访之旅”、“走进世界粮仓,了解娄东文化”等。,并带学生到其他博物馆体验不同主题的收藏文化。
“走出去”也是特别讲座。地区博物馆将班级送到校园,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提供不同主题的讲座。举办“云间篆刻的演变与松江博物馆的收藏和印刷”、“俞苏禄金石收藏与书法艺术”、“兰亭石刻序”、“浓缩的松江明史-邦彦画像”、“走进广福林-探索上海古代史”、“松江城隍庙墙”等专题讲座,搭建了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平台,发挥了博物馆的第二个作用
吴明介绍说,地方博物馆在不断探索中认识到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根据博物馆的展览计划支持社会教育活动,与中国传统节日合作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能够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为所有人建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让公众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