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9字,读完约2分钟
畅谈松江历史传承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一个电台迷,你是幸运的~因为从2017年6月15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电台、fm93.4和am990将每天播出“松江是上海文明之根”栏目,讲述松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第57个节目——“精彩的民间艺术:松江农民书”。
节目播放时间
周一、周二、周四~周日:9:58、13:58、14:58、15:58
星期三:13:58,14:58,15:58,23:55
在过去,一些艺术家右手拿着一尺多长的竹筷子,左手拿着铙钹,用铙钹敲打,说话和唱歌,讲故事和创造人物。这是上海松江地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铙钹,也被称为松江农民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它从简单的说唱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风格,如讲故事、小热唱、小锣、杂音符、钹、太保书等,影响了300多年。
[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钱明光:它的道具只是一个钹,方便行走和携带。它可以在田头,田野的角落和茶馆里表演。它的表演内容通俗易懂,而且是用松江方言表演的。宋、金、清、冯、平湖、嘉善都属于松江方言的松江语系,钹在这一带很流行。】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现代娱乐工具的多样化,以及农村耕作制度的改变,农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曾经风靡一时的松江农家书屋正在衰落。
[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钱明光: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表现水平提高了,工作方法也改变了。过去,天头、娇娇和娇娇的茶馆比较少,天头和娇娇的人不去看演出。】
由于创作内容的缺乏和表演者的年事已高,松江农书越来越处于尴尬的境地。松江农家书屋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本土民间口头文学,它在上海保留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发现、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刻不容缓,其价值和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