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字,读完约3分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非遗镇,叶燮镇在培养传承人、修订非遗作品口述历史的基础上,近期开展了竹编技艺融入教材、尝试软糕产业化的工作,使叶燮的非遗得以传承。
输入教材,让非继承继续
唐郑龙,叶燮竹编的非遗传继承者,三年前接手了一个重要的项目——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编写一本介绍竹编文化和技艺的教科书。现在,这本关于竹编技艺的百科全书和操作记录——《叶燮竹编教程》已经呈现给读者。《叶燮竹编教程》选取了六种适合现代美学的竹编器皿造型,拍摄了近1000幅高清图片,录制了大量视频,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传承人口述的编写过程。为了增强书籍的可读性,每部作品都配有一段约10分钟的教学视频。“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阐述了叶燮竹编的编织技术,也包括了非基因人一生的艺术成就。”叶燮镇文化体育研究所所长高建英表示,在过去,非遗传性的遗传往往是“口耳相传”,因为没有继承人,非遗传性的人可能会面临“没人能做什么”的困境。
高建英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无形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但叶昊11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江南丝竹的传承人是85岁。”高建英说道。野谢镇有7处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草龙、野谢年糕、竹编和江南丝竹。近年来,叶燮镇努力培养传承人,但传承力度仍较弱。
如何保持传承人的技能和文化内涵不变?"完整的记录是非遗产的必要拯救."高建英说,教材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而进入的。下一步,继承工作将更好地与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非遗传继承队伍将得到加强。
工业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并传承下去,不仅要有传承人,还要有“使用者”。高剑英认为,非遗传承诺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再创造的过程。其中,以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化”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最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谢软饼”正在尝试产业化。
叶燮软饼始于明朝万历年间,顾是叶燮软饼的非遗传继承者。“软饼应该用90%的白糯米和10%的糯米制作,在水中浸泡7天,每天用水更换,使米中的发酵成分充分挥发。”顾说,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这款蛋糕在口味上进行了创新。顾介绍:现代人口味清淡,蛋糕的甜味会变淡。"确保甜味和适口性."同时,为了满足多样化口味的需要,顾准备在原有的香精、猪油和豆酱的基础上开发艾草、玫瑰等多样化的香精。
叶燮软饼在产业化方面走得更远。最近,他们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开发和设计软蛋糕的口味和包装。特别是通过包装等工艺,软糕突破了保质期的产业化问题。“过去,你只能现在买,现在吃。延长保质期后,将有助于软饼的产业化。”高建英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们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