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0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发布了第二季度上海市各街道镇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综合评价结果,松江区佘山镇被评为“优秀”。多项综合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五个自有”标准,即设施设备、宣传通报、宣传队伍、长效管理和分类效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创新机制."佘山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朱洪春说,加上“有”和“有六”的标准,就是“佘山模式”。
争创“佘山模式”示范社区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监督居民倒垃圾也是如此。”高佳社区志愿者钱春华创造了一套“表扬工作法”。“如果居民意见分歧,他们必须说更多的好话;如果分数不好,态度必须温和,耐心引导。”有一次,钱春华抓到一个居民正要把未分类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就拿出手机给他看清洁工蹲在垃圾桶前分类的照片。看到后,另一个人当场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说以后垃圾应该在家里分类。
目前,高家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95%以上,分类纯度达到90%以上。“居民热情,志愿者耐心,物业贴心,基层干部细心。只要他们一起工作,他们在工作时就会无忧无虑。”朱洪春告诉记者,高家社区居委会主任韩丽峰等三位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周末轮流加班,工作日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岗位,并对所辖的玉叶园、梧桐园、银杏园等社区进行了检查,旨在将这三个社区打造成生活垃圾分类“佘山模式”的示范社区。
“今年,佘山镇计划创建35个垃圾分类标准社区,示范社区的标准高于标准社区。”朱洪春说道。
湿垃圾可以被消化而不会离开社区
构建“佘山模式”,应以示范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今年4月,佘山镇9个社区共投入使用了10台湿垃圾生化处理器,使湿垃圾能够就地处置,不离开社区,减少了湿垃圾外运造成的二次污染。然而,这些湿式垃圾生化处理器的前身是一个整体,是“化一为十”的产物。
2014年,区绿化市容局与佘山镇合作开展了“湿垃圾就地消化不出镇”试点项目。天津路225号建有湿垃圾分类场,并购置了湿垃圾生化处理装置。后来,经过镇政府与设备制造商协商,该装置被拆卸和改进,所以现在有10个小型湿垃圾生化处理器。
“改进后的机器大大降低了人工和运输成本,每年的投资从500万元下降到157万元。最初,分拣场有30多名工人,现在每台机器只需要一名操作员;原来每个小区的湿垃圾都需要运到垃圾分类站集中处理,现在可以分解了,不用离开小区。”朱洪春表示,将鼓励符合条件的住宅区、食品养殖场和单位购买和安装小型生化处理器,以提高湿垃圾的终端处理能力。
优化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建设
如果湿废物生化处理器进行了升级,位于天津路245号的佘山镇最大的“两网融合”站(兼具交易和中转功能)同样具有优势。据朱洪春说,它是由一座废弃的厂房改建而成的。
“每周一次,工作人员被派往各个社区回收废品,每天平均运送到车站的垃圾多达10吨。”该站负责人张勤说,该站占地2000多平方米,配备40名工作人员和12辆运输车辆,服务于镇上39个社区。
“可回收材料也需要分类处理两次。纸板需要被压成碎片。太长太大的金属应该切割。铝合金门窗上的胶带应该撕掉。电器应该拆卸。塑料、铜线和铁丝的价格不同。用途是不同的。”张勤告诉记者,有许多种可回收材料。站内有纸板、铁金属、塑料和其他金属的四种堆放区域,至少有20种子类别。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以来,佘山镇7月份共清运干垃圾1664.91吨,比6月份减少18%。“干垃圾减少了,因为它们中的一些被回收作为可再生资源。事实上,空仍有减少干垃圾的空间。”朱洪春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提高废物分类和减量及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