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3字,读完约5分钟

十几个涂有不同颜色和花样的旧轮胎成对堆放,轮胎圈里种着各种花草。当走近茂港镇焦家村“茂田绿色小屋”示范点(见右图)时,点缀在门前空地面和角落的“轮胎盆景”格外醒目。"这些盆景是用废轮胎制成的,镇卫生公司很难处理。"茅岗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凤告诉记者,虽然废旧橡胶轮胎是可回收的,但回收橡胶的成本远远高于原材料橡胶,因此废旧橡胶的处置是一个难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利用废物,把废物变成像这样有价值的东西。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如何将农村垃圾的分类从“口号”降低到“习惯”,再降低到“意识”?这也是一个难题。6月11日,茂港镇焦家村首个“茂田绿色小屋”垃圾分类示范室空室揭幕并投入使用。集可再生资源交易、绿色账户交换、酶车间和生态家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茂田绿色小屋”的开业,将颠覆可再生资源交易点的传统意义,有助于茂港镇完善垃圾分类减量化和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今年,茅岗镇计划在所有16个村庄建造和使用“茅田绿色小屋”。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可再生资源交易站2.0版

可回收材料,如废玻璃、旧衣服、塑料瓶、纸板等。被村民送到“茂田绿色小屋”,然后转移到镇一级垃圾转运站,然后不同类型的产品进入不同的回收渠道,使回收产品。作为茂港镇再生资源交易站的2.0版,更加直观的垃圾分类体验和人性化的服务赋予了“茂田绿色小屋”更多的内涵。绿色小屋将成为茅岗镇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功能窗口。“茂田绿色小屋可再生资源回收时间为每周三上午9: 00至11: 00,其他时间采用门到门回收方式。行动不便的村民可以打公共电话预约上门回收。此外,回收商将参观村里每天两次回收。”张志凤说。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被一排展台隔开的半封闭区域是“茂田绿色小屋”的生态家园。“与仅具备可再生资源交易和绿色账户交换功能的可再生资源交易站相比,莆田绿色小屋还具备两大功能:酶车间和生态家园。”张志凤说:“培养垃圾分类意识,一方面要让群众在交易时有真实的体验,其次要从教育孩子开始。”“茂田绿色小屋”生态家园建成后,不仅将作为茂港学校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基地,还将支持在茂港镇社区学校开设生态环保课程,培训垃圾分类志愿者,开展酶车间活动,形成垃圾分类综合教育基地。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在“莆田绿色小屋”里,废弃的报纸变成了环保笔记本,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成为了飞机模型,废弃的纸板成为了创意场景...“莆田绿色小屋”展示架上展示的各种由废弃垃圾制成的小产品,给了村民们最直观的再生资源回收体验。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旧衣服、废塑料和废玻璃是可回收的低附加值垃圾,出售给废物收集者的人不想要,所以我们只能把它们拿走扔掉。现在我把这些垃圾卖给绿色小屋。废品不仅可以换钱,还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愿意这样做。”一些村民表示,他们不仅看到了垃圾分类的过程,还通过“田垚绿色小屋”见证了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果。新的可再生资源处理方法让村民们真正体验到了通过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在茅岗镇焦家村路边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站,每天早晚都会有几个人组成的队伍出现。他们不是村里的垃圾分类清洁工,而是自发地将村民放入垃圾站的垃圾分类。干湿垃圾分类后,他们将挑选出可回收的材料,并在“茂田绿色小屋”进行交易。“这个垃圾分类小组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它已经活跃了几个月,有一种驱使其他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趋势。”张志凤笑着说,村民交易的“可回收物”将由第三方合格的环保公司处理,必须由下游企业消费,成为可再生资源产品。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有效实现废物减少

“我们算过账,低附加值的垃圾直接扔进垃圾桶,然后通过镇一级垃圾中转站回收到区级垃圾中转站。处理费是每吨260元。如果这一垃圾处理成本被第三方环保企业用于回收可再生资源,不仅会减少垃圾,还会改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张志凤看来,减少茅岗镇的垃圾分类需要分类和减少。减排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焚烧和填埋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垃圾源头回收可再生资源自然会减少垃圾处理量。可再生资源交易和湿垃圾回收是茂港镇减少废物的两种方式。“可再生资源的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是有区别的。废铜和废铁具有高附加值,而低附加值的可再生资源如废玻璃、废塑料和废衣服需要一个回收渠道。”张志凤说。因此,“茂田绿色小屋”委托第三方环保公司回收再生资源,在茂港镇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幸运的是,在今年年初开始试运行“茂田绿色小屋”后,焦家村的可回收材料在第一季度达到了24吨。这些可循环利用的废物,如“如果不作为资源进行分类和处理,则进入废物焚烧或填埋处置渠道”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松江绿色乡村里的神奇“绿色小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0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