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7字,读完约8分钟

几千年来,一根银针和一缕药香保护了几代中国人,而作为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瑰宝,中药却代代相传,造福子孙后代。

在金山,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从第一代的王文姬到第二代的王广林,再到第三代的王华,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用自己最初的心灵和传承实践着助人为乐的情怀。

1956年,在金山县第一次中医药工作座谈会上,家乡行医的王文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为金山中医药的发展献计献策......

1980年,30岁的王光·林刚成家,这与中国医学的振兴相吻合。他鼓励名中医的子女继承中医,并坚决放弃从教。一切回到零开始和父亲一起学医......

1994年,15岁的王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被上海中医学院录取,专攻针灸。在学习之后,我开始和我的祖父王文姬以及叔叔王广林学习医疗技能......

这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持和接力。在我国生活了70年后,三代人怀着同样的感情奉献了自己,实践了帮助世界的最初意图,并解释了“继承”的真正含义。

描述:一家三代有五个医生(最右边的:王文姬,第二个右边的:王广林,第三个右边的:王华)

火:只有当你有帮助世界的感觉时,你才能吃药

王文姬

行医三代之后,除非你有帮助世界的感觉,否则你是做不到的。

王氏家族的济世情怀源于王文姬。每当你在金山谈论中医时,都会提到这个名字。

描述:王文姬先生年轻时

王文姬1914年出生于诸暨,从小就决定学医。18岁时,他跟随刁学习中医。21岁时,他被上海中医学院录取深造。24岁时,师从方红普,进入“中医专修班”深造。

描述:王文姬款待村民

有一年,村里的一个孩子因伤寒快要死了,碰巧遇到了在农村旅游的王文姬。当他看到棺材里的孩子还在呼吸时,他立即量了量脉搏,开了些药,吃了几天就治好了。在缺乏医疗和药物的时代,王文姬给了太多人这样救命的恩惠......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1995年,王文吉先生在书房

图片说明:王文基先生的部分证明和医疗工作

描述:上海名老中医铭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就像一片枯木。王文姬放弃了高薪的诊所,毅然投身于振兴中医药的热潮中。1954年2月,金山县人民医院建了一个医务所,金山第一所公立医院有了中医专科。1958年,为了解决中医后继者的短缺,金山开始恢复中医教学传统。王文姬先后招收了30多名学徒,成为中医的骨干,遍布金山医院和祖国各地。其中,王文姬的儿子王广林也包括在内。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1980年,王文姬响应当时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号召,在上海郊区县创办了第一家中医诊所。1993年,在他的积极建议下,金山县中医院成立了。1995年,王文姬被评为上海第一位著名中医。获得这一荣誉的城郊医生只有两位,王文姬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领导下,当时上海郊区只有几个金山中医队。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1993年,金山县中医院成立

金山中医的领军人物、创始人、全国中医药协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金山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金山县第三届、第四届CPPCC原副主席等一代名医,在人民群众中仍有良好的声誉。据王文姬的邻居说,在20世纪80年代,要求王文姬去看医生的病人每天都在金山人民医院门口排队,有些人带着轻微的不适去他家,然后就死了。对于每一个求医问药的病人,王文姬都是一样的尊贵、严谨、周到,并且做出了细致的诊断和治疗。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继承:从我们的父母那里继承传统中药

王广林

1980年,王广林30岁,刚刚结婚。此时正值国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名老中医带着孩子继承中医药事业。一方面,有一个很有前途的教师职业,另一方面,有机会重新开始,但继承我父亲的医疗技能。“年长的学徒”王广林选择了后者,为了无怨无悔,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恢复了零的勇气。“我为我当时的选择感到骄傲!”从医40年来,王广林在做决定时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继承父母和祖先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王广林继承了他父亲的生意

与一个头脑和另一个头脑之间的选择相比,学医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看、闻、问、切”的深度是不能通过阅读成千上万本书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练习。“因为我父亲从小就接触到我,我对医疗充满了向往。虽然当时条件不是很好,但我愿意学习。我父亲一点一点地教,他也是一个老师和一个父亲,这是特别严格的。”王广林回忆道。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王文姬把生命献给了儿子王广林,并认真地教他。

在和父亲学习的同时,王广林还申请了中医专科学校,并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知识。王广林以其父亲的言行、许多市级名医的见习经历和学校的基础知识,接受了多方面的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描述:王广林(右)和他的父亲王文姬(左)一起学习

与中华民国同龄的王广林,已经赶上了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光。与他的父母相比,他的中医知识来源更广泛。在他父亲去世后的11年里,王广林在医院一直坚持到2009年退休,这为金山中医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见证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发展。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老照片看发展历史

现在,退休后,王广林仍然发挥余热,坚持外出访问。然而,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造成的瓶颈,如何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摒弃浮躁,投身于中医药的传承而不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发展王的中医药,是和林跃越来越思考的问题。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王广林在门廊下的免费诊所

因此,在忙着恢复我父亲创办的中医工作室的同时,我想重新召集我的兄弟们,在这个还有剩余空间的时代,为中医和人民做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也对侄女王华寄予了更多的期望...

接力:带着期望继续前进

王华

在父母梦想的照耀下,王华在梦中慢慢长大。作为中医家族的第三代,王华承担着祖辈的生计。起初,他被中医学校录取,但王华只是继续并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描述:王华和王文姬爷爷

但当了医生后,渐渐地,王华开始尝到医生的成就感和人生价值。“即使我帮助病人减轻一点痛苦,我也会很高兴。我觉得我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描述:王华参加了培训

王华在中医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和爷爷同步学习,爷爷的医德医风和待人接物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通过言行教给了他的小孙女。爷爷曾经告诉她:“你可以通过做好针灸取得一些成功。”我经常听到的谆谆教诲不断地激励着她。下班后,王华坚持去上海中医药大学深造,并在几年内获得了本科文凭。现在,它已经能够独立支持针灸部门了。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这可能是对爷爷最好的纪念和安慰。

照片说明:王华(左起第一张)工作照片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进步,王华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选择。部门里的一些同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金山,去了市区或者其他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面对外界的诱惑,王华的选择和爷爷一样坚定。“20世纪50年代,有人请爷爷和他的同学去北京发展,他再三考虑,选择留下来。后来,他的同学在北京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而他的祖父在金山救人。他从来不后悔,因为根在这里。”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描述:王华在工作(从左数第一个)

一面水土养育另一面,一家三代选择在金山坚持中医事业。除了传承血脉的责任,对这片故土也有着深深的诚意。我相信金山的中医和医疗会越来越好!

描述:王华(中)给年轻医生做示范

尽管王华在针灸方面独一无二,但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一旦他有了空,他就会有时间继续向他的叔叔学习处方。“我有责任继承祖父和叔叔在中医方面的经验,减轻病人的痛苦。”生活在王华心中最简单、最初始的愿望就是她的初始之心...

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王的中医三代同堂,济世之仁,名于楸树之乡,而杏林春暖花开,华章盛世,谱写了新的篇章。

他们的家族浓缩了金山中医的发展史。在过去的70年里,时代变了,医疗技术也变了。正是这个中医世家,从来没有忘记仁者和仁者的初衷,牢记保护生命和拯救生命的使命。以心为灯,继续远行...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金山这个三代中医世家 竟有这样一个“传家宝”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9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