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8字,读完约7分钟
“我们都老了。这次重建房子后,我们希望它能为老年人提供我们的余生。因此,我们总是希望在任何地方都更加舒适……”近日,在金山区朱泾镇戴井村,一位村民金阿姨特地找到了村委会主任彭,向她表示感谢。
最初,岱井村积极推进集中居住,4月20日,第一批40户居民签订购房合同后,该项目开始实施。但两周前,金阿姨和其他30多名农民提出了关于楼层高度、后门宽度、餐厅照明等“七个问题”...接到意见后,村里立即按下施工“暂停”按钮,协调开通“封锁点”和连接“断点”,直到村民满意,工程才重新开工。
“金山区正在努力建设上海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先导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推进农村振兴的关键措施。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金山区委书记胡伟国告诉记者,目前,金山很多农村农民已经进入了选房阶段。“我希望通过提倡相对集中的生活方式,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盘活农业资产,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服务供给,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设计:村民深入参与其中
如何设计农民喜欢的住宅,使集中居住区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漕泾镇水库村作为金山区第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走进水库村,我看到河流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点缀着几十个小岛,河里有岛屿,岛上有湖泊。在位于水库村中心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期工程区,湖边建有一排排白墙白瓦的江南水乡建筑,被村民们戏称为“湖景楼”。该集中居住区共有42栋新住宅,外观由漕泾镇乡村规划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设计,按照江南水乡的风格建造,将常棣石桥滩路口的风光与老树菜地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江南新住宅的独特魅力。
据悉,漕泾镇在规划水库村农民集中居住时,充分考虑了地段和现有宅基地的相对集中性,最终形成了沿水库村“主干道”水镜路的规划方案。一期住宅东临村落中心,西临休闲水乡,南临水库中心河,北接休闲花海,总面积约26亩,是未来漕泾郊野公园核心区的黄金地带。为了将房屋与自然、文化和景观相结合,使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一期房屋的建造是为了创造一个景观形象。
“我们将乡村景观的营造与不同乡村公寓类型的选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站在中央河边,可以看到层次分明、层次递进的景观,可以感受到范山模水的园林意象。”水库村一期集中住宅设计者、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董尧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尊重村民的喜好,设计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收风工作。“刘阿坡喜欢房子前面的木栅栏,郑阿伯希望房子能保留更多曹泾镇传统民居的特色……”考虑到村民种植蔬菜的习惯,在集中居住区的每栋房子前面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菜地,这样村民们就可以在他们家门口有土地种植。
如果水库村农民集中安置点为“湖景房”,那么在建的朱泾镇岱井村农民集中安置点为“花园景房”。据了解,岱井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位于“花开海”生态园东北部。该项目的设计坚持“生态住宅”和“保持乡村肌理,突出乡村价值”的设计理念。在吸收和利用江南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手法,满足了村民丰富现代生活的需求。建成后,集中居住区将有丰富的绿色植物,与“海上百花”生态园相映衬,使鲜花装点村民的生活,丰富民居。
[/s2/
4月25日清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指定地点,按照选房和建房的顺序进行抽签:“提交选房通知书、原宅基地所有者的授权委托书、本人的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验证……”
水库村党支部书记沈海峰告诉记者,去年,水库村106名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集中居住翻译协议》。目前,水库村已建成42套集中生活用房。除4套配套房屋外,其余30套房屋按村民抽签顺序选择。为确保选房的公开、公平、公正,每个环节都由公证处拍照并当场公证,抽签结果当场公示。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抽签结束后,村民们将根据小户、中户和大户的大小依次选择房子。村民杨在中标后很快选出了自己喜欢的房子:“这些新房子是我们村民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当它建成时,我也去看了五六次,房间的类型和质量都很好。我以前在建筑行业工作,所以我知道……”
不久前,枫泾镇新沂村的村民也选择了他们最喜欢的建筑单位,那里是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新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利明告诉记者,项目开始时,枫泾镇邀请了四家专业设计单位参与方案比选,镇里相关部门和村委会进行了第一轮筛选,确定了两家设计单位,然后将两家设计单位的方案效果图展示给村民代表。最后,村民投票决定设计方案,选择设计单位。
建设:村民随时随地“找茬”
村民们已经看到了图纸,如果他们踩在上面,项目能“无障碍”地推进吗?事实上,在正式建设的“落锤”阶段,随着村民观念的改变,新的问题也会出现。
两个星期前,金阿姨和其他村民在岱井村找到村委会,提出了“连续七个问题”——“我们觉得二楼和三楼的楼层比较低,能不能加高点?”"大门能设计成2米吗,1.8米不够大气?""餐厅区域没有为我们设计窗户,也没有通风."“后门更宽,电池车不用骑的时候可以被推进房子里。”"楼梯上的窗户可能是。"
如何及时有效地满足村民的需求?等候村的工作人员黄伟(音译)做了一个比喻:“设计单位的原图是方案A,村民的意见是方案b。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个符合建设标准、让村民满意的方案C。”
为了快速回应30多位村民的“七问”,村委会在当天收集了村民提出的要求后,立即联系镇建设厅、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讨论。基于房屋的安全性,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反复论证需要变更的具体区域。村民提出意见后的第二天,村委会召开了现场协调会,镇建设办、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与村民进行了会谈。
会上,经过设计和施工单位代表的科学论证,镇建设厅和村委会的解释和沟通,村民们最终一致同意了最新的方案——“通过降低阁楼高度,二、三层分别增加5厘米,使建筑总高度保持不变”;“楼梯窗户的宽度从60厘米扩大到90厘米”;“大门保持1.8米或根据不同村民的需要加宽至2米”;“在餐厅区域墙壁的适当位置增加一个1.2米乘1.5米的窗户”;“后门被加宽到适合电动车进出的宽度”...这样的沟通和改变让村民们感到轻松,也让整个项目进展更加稳定。
“好东西更‘磨’。只有村民满意,工程才能顺利进行。”村委会主任彭告诉记者,作为金山区实施集中居住计划的试点村,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已近9个月。它在推广过程中始终是“全方位开放”,在所有环节都是村民“全程参与”。农民关心的“全天候反应”是起点。边探索边沟通,边试点,做好项目主攻,让“舆论”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