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68字,读完约10分钟
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嘉定建立。嘉定县第一任县长高在经济困难时期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方针,这是嘉定“育人为本”形成的重要开端。但是启蒙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新的一页。
70年来,从扫盲到农村教育改革,从公信度教育到素质教育,重视教与学一直是嘉定的坚持;从露天戏剧到戏剧表演,从把戏剧送到农村到数字“订购”,公共文化让公众触手可及;从过去随处可见的烟头到现在的清洁道路,从过去走廊里乱扔垃圾到现在建设美丽社区,成功创建了国家文明城市的嘉定,正在不断提高嘉定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过去的70年里,通过无数人和事的积累,“教育之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新的目标:让传统文化滋养灵魂,让大众文化触手可及,让文明的创造成为一种普遍的实践...教育精神逐渐成为嘉定文化的灵魂,为嘉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嘉定夫子庙是“启蒙嘉定”之源,素有“吴中第一”之称,每年都举办与孔子文化节相关的活动,向市民展示嘉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重教与学:营造“森林”[S2/]
公元1219年,嘉定建都后的第二年,高着手修建嘉定夫子庙,这是嘉定历史上第一所官学——嘉定县学。不久,嘉定第一所书院——北府书院成立了。明清时期,嘉定出现了一大批书院,包括连城、明德、程楠、清廉、真传等,其中以当湖书院和真传书院最为著名。
在过去的800年里,人文学科应运而生,弦诵不断,风教兴盛,成就了江南之冠。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嘉定这个以科教闻名的卫星城市,其广大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如何办好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是嘉定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普及教育到扫盲,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到深化素质教育,70年来嘉定始终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振兴县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教育改革在不断探索。
嘉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始于1985年。经过10年的改革,乡村学校合并了,有得有失。从农村中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到公立学校的校长,外港马勇奇一直深入农村教育领域,是农村教育全面改革的见证者。在他看来,嘉定教育的发展归功于您的执着追求。农村教育十年综合改革使农村学校建筑宏伟,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区域教育发展相对均衡。
与此同时,嘉定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嘉定已成为教育部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区、燎原计划示范区、“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监督评估机制”试验区和社区教育试验区。1994年嘉定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区,1998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素质教育区县之一。2013年,嘉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基于嘉定的文化背景、区域定位和未来发展,素质教育的追求是发展“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内涵的整体提升。
有人说老师就像“刀刃”,越锋利;学校的表现是“杀手”。在漫长的70年中,嘉定教育经历了从校长负责制和职称改革到课堂教学实验、重视职业教育、开放学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聘请校长、搞活办学机制、打造一批优秀学校的转变。"嘉定一直有开办学校的传统."区教育局局长魏尧表示,嘉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好看的零星“盆景”,也是一个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教育“森林”。
进入新世纪,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嘉定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学校。一批私立学校相继成立,如桃李园、远东、怀邵等,而一批职业院校,如大众工业学校、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科技学院等,则被列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近年来,嘉定还坚持“以力促力”,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教育。
一方面,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和专业教育机构,形成跨区域办学联合体,开辟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引进高端教育品牌,汇聚知名教育资源。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石牌教育集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黄埔区教育局等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并先后介绍了交通大学附中嘉定分校、
另一方面,嘉定力求“增强内部实力”,在大力推进中构建紧凑的学区群,以生成教育合作力量。2015年至2018年,共建立了6个教育小组和4个学区,学区覆盖了全区100%的义务教育学校。
正是在这种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全区近200所学校成为师生的“梦想之地”。
今年9月,来自嘉定一中的学生王海伟在综合测评中以满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嘉定一中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他善于创新埋下了种子,为未来指明了方向。
此外,七良中学、联川实验学校、华江中学、马路育才联合中学等12所工程实验学校实施了点带面的质量攻关计划,通过改进课程教学,培育学校特色,努力提高自身的活力和质量。它不再是使各类学校均衡发展的口号,而是嘉定全体教育工作者知行合一的体现。全区学生家长满意度评价逐年超过95%。
传承文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过去,很多人的印象是,与上海市中心的大剧院相比,郊区剧院的演出水平可能会打折扣。然而,在嘉定,纽约爱乐乐团、皇家爱乐乐团等高水平的表演团体,以及百老汇巨星布拉德·里特尔、钢琴家狄云、舞蹈家杨丽萍等著名大师在上海保利剧院的舞台上表演……现代、多样、高品质的文化资源是嘉定市民力所能及的。
在古城“嘉定育人”之源、素有“吴中第一”之称的嘉定夫子庙,以“金声玉振,嘉定儒者风范”为主题的孔子文化节拉开帷幕,分“礼乐修身”、“尊德尚文”、“儒者韵风”三个章节,围绕14个精彩的主题活动,向市民展示嘉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新旧碰撞,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交织成和谐的文化大游行,响彻嘉定商城空.
长期以来,嘉定以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通过激活文脉来促进城市更新。1952年,嘉定兴义锡剧团成立,三年后更名为嘉定锡剧团。剧团扎根农村,坚持在农村演出,影响了处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时代的一代嘉定人。
"一杆两条腿,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这是嘉定县锡剧团十年来的工作目标。老人还依稀记得,演员们会坐着小船来到村子里,小船停靠在河边,舞台设在打谷场上。当地人就喜欢假期,他们打电话给朋友,来看一些戏曲,如六里桥和双推磨...今年,西剧团的老朋友们自发地聚在一起,重新布置刘丽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由于嘉定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坚持和努力,2018年,嘉定成为第四个“中国曲艺城”。在嘉定,多彩高雅的民间艺术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2019年,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嘉定被列入名单。成功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合成绩居东部地区首位。这是嘉定继“中国曲艺名城”之后又一个“金字招牌”。
首创“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率先在中国提出“一城一网”理念,建立“文化嘉定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嘉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规范化、数字化和社会化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定模式”,引领了国家的诸多突破和举措。
“我为9月20日晚在狄云举行的音乐会等了很久。80元的公益票在两个小时内就卖光了,下一手速度应该更快。”新来嘉定的胡说,嘉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他留在嘉定的主要原因。
市民满意的背后是嘉定县综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2015年,嘉定成立了标准化办公室,率先推出了264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这些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可量化且可执行”。本标准规定了全区各级近400个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保障、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嘉定着力加强公共文化“神经末梢”建设,提高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软硬件水平,让市民在自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嘉定图书馆、上海保利剧院、韩天衡美术馆、“我的书房”等一批民间收藏品的出现,嘉定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创建一个城市:让文明成为一种普遍做法[/s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嘉定市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嘉定,文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嘉定打造城市的艰难之路。
2017年11月14日,嘉定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如果我们从2012年算起,嘉定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一座城市。但早在2000年,嘉定就提出了创建上海文明城市的目标,这项工作也被写入了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2005年4月,嘉定首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城市,随后区委着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07年开始规划相关工作。2012年4月,区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启动了第一轮全面创建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5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目标。
在过去的六年里,嘉定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台阶,有太多难忘的故事。
市民杜永生见证了嘉定六年的城市建设。作为一名创建城市的志愿者,他为创建城市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在他看来,创建城市只是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一种手段,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建市六年来,嘉定区志愿者人数从2012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0多万人,逐步形成了区级志愿服务中心、12个社区志愿服务站、327个志愿服务站、8414个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服务体系。从政府主导的行动到嘉定市民的自发参与,这种变化是可喜的。
创建一个城市已经大大改变了嘉定,这是显而易见的。嘉定也清醒地认识到,与高标准、高要求相比,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和大量瓶颈需要突破。
嘉定被成功确立为全国文明城市已近两年,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止。在过去的两年里,嘉定持续扎实地建设了一个城市很长一段时间。通过“美丽系列”示范点建设行动、专项调查、正常评估监督等。,全国文明城市的品牌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