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31字,读完约10分钟
几十年形成的垃圾混合习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吗?嘉定进行垃圾分类时,管理者和志愿者对此有很多疑虑。自去年开展相关工作以来,一年多过去了,大家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目前,全区758个社区和50个村庄实现了生活垃圾定期定点投放,151条道路实现了定期上门分类收集。干垃圾减量化率达到11%,湿垃圾处理量同比增长202%。源分类的实际效果显著。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以“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为主题教育为契机,各职能部门广泛走访,相互交流,面对面收集意见和建议,发现差距,把握落实,大力推进“五环”全过程分类模式。如今,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已经成为嘉定的普遍做法。
听取公众意见解决问题,垃圾分类是“温度”
走进江桥镇洪光村,有一栋20多平米的小房子,特别醒目:棕色防腐木,透明玻璃外墙,门前树木繁茂,往前走几步,一条小河静静流淌。从屋内摆放整齐的垃圾桶和挂在外墙上的“生活垃圾分类箱室”八个字可以看出,这是村里一个固定的定点投递点。
“以前的垃圾房太干净了,垃圾混在一起,有很多苍蝇和蚊子,夏天还有一股臭味。”村里的一位老居民卢老伯,对自己的环境问题已经解决多年,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洪光村的变迁是深刻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在主题教育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的缩影。
“垃圾箱对我们来说就像厕所一样。每个人都需要它,但每个人都想避免它。”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们向村委会副主任黄华平直言不讳。由于村民居住在相对分散的地方,找一个方便又不会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个大问题。“太远没有效果,太近了会有人抱怨。”黄华平说,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村委会召开了几次会议进行讨论,最后,一块空的村活动中心成了最佳场所。为此,黄华平还只走访了附近的两个村民,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盖起了垃圾箱。
当选址时,如何建造才是最合理的?村委会又找到了“老法师”。村民严金梅(音译)长期以来一直是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黄华平是第一个发现她设计垃圾桶图纸的人。“垃圾房不能开,必须有门。”严金梅说,每个人都是垃圾分类的“新手”,在操作中难免会有违规行为。设置一扇门也是对村庄环境的保护。颜金梅的建议被采纳了,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
如果硬件问题解决了,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能达到预期吗?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定点计时的初步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发现仍存在许多混装混抛的情况。问题到底在哪里?带着疑问,黄华平和她的同事再次深入村民进行调查。她发现每次她来参加宣传活动,几乎都是男主人在家。"但是厨房杂务显然是由女人来做的!"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她了解到许多丈夫没有向妻子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分类垃圾以及如何分类垃圾。“所以我们的宣传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为了避免再做无用的工作,黄华平还想出了一个对策:把动员和宣传活动集中在工作日的晚上,到时候,让联合后勤小组的成员挨家挨户地喊人。此外,村干部还成双成对地工作,承包到户,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这些方法看似“铁拳”,但效果显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洪光村湿垃圾的纯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连村里的小孩子都可以分辨出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区别。
真诚倾听,获得真诚的回应和支持。无论是定期定点分类投放,还是不分类不运输的强制分类,都是人们垃圾投放习惯的重塑。要坚决避免“一刀切”,要有“制度”保证,要有“温度”匹配。
在垃圾分类推广之初,嘉定通过调查、讨论和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制定了《嘉定区生活垃圾定时分类投放指导手册》,明确了定时方案制定、宣传发动、定点、自愿检查和长期巩固的工作流程,为基层推广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规则。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颁布之前,还制定了《嘉定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引(试行)》,并分批组织全区物业、环卫收运单位、城管执法部门、居委会、环卫管理部门等责任单位进行理论培训,现场开展案例教学,确保学以致用,落实到位。区绿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效果、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使整个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更有温度、深度和系统性。
垃圾分类提高基层自治和共同治理能力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天工作,区委书记张西对试点社区进行了定时、分类的调研和走访,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全面加强社会动员,最终实现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把“要我分化”转变为“我要分化”。如今,在嘉定,从政府到人民,从企业到单位,从专业环保工作者到普通市民,越来越多的城市主体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分类政策的制定,成为分类方案实施的有力推动者。多元治理的局面正在形成。
新余社区位于冯庄西路558弄,是一个拥有90栋住宅楼和3617户居民的老社区,老年人和外籍租户比例较高。垃圾分类实施后,新余社区的居民在“定时送餐”小组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如果我像我一样早出门晚回来,错过了垃圾送餐的时间怎么办?”居民沙先生问道。"我老了,身体不好,走路不方便,更不用说扔垃圾了."将近90岁的李老伯也有担忧。
面对体制与现实的矛盾,居委会干部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走访中。他们与街区领袖、政党领袖和建筑领袖等合作。,并在夜间和周末分发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通知,详细记录了居民的不同需求和建议。随后,居委会动员社区的街道领导、党政领导和建筑领导组成志愿者团队,与早出晚归的白领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配对,为他们扔垃圾解决后顾之忧。
垃圾是分开的,但人们的心是统一的。在嘉定,以垃圾分类为起点推进社区自治的案例很多。例如,江桥镇与200多个“二房东”签订了垃圾分类协议,并首次将垃圾分类与来到上海的孩子的学校积分相结合。如果他们因违规而受到惩罚,分数将归零;聚源新区率先整合了区内14家房地产代理商,并在全市建立了首个“房地产经纪企业绿色联盟”。以房东、中介和租户签订垃圾分类“合同条款”和“承诺书”为出发点,租户参与垃圾分类与住房押金挂钩。目前,已经签署了112份住房租赁合同和承诺,对"新"垃圾进行分类。
依托区域党建平台建立“社区管家”,引导社区自治和共治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已成为嘉定的常态。在社区“墙”中,以社区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引导居委会发挥主导作用,督促住宅物业发挥“管理责任人”作用,引导行业委员会发挥“监督人”作用,鼓励社区党员干部发挥“先锋”作用,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作用。在各种力量的凝聚下,垃圾分类的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也是分类的“质量”
目前,10月份全区居住区干垃圾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5%,湿垃圾量达到470吨/天,是去年同期的3.6倍。
关注“五环”,整个分类更加扎实
生活垃圾分类远不是把垃圾分开放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全过程分类体系:整个过程必须坚持分类,从源头投放,到中间收运,再到末端处理,这才是真正的垃圾分类。围绕这一目标,嘉定探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五环”治理体系:“一个总环”,即一个全面综合的治理总环;“四个子环”是全过程分类的硬件设施环、新再生资源利用环、全链跟踪的动态监管环和全民参与的社会协调环。
在整个分类体系中,硬件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五环”体系需要做得坚实而深入。嘉定以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如何将大块的垃圾放进去,以达到合法合规,一直是许多市民的“心结”。近日,由新城路街推出的大垃圾一键式预约微信小程序给出了解决方案。嘉兴社区居民王女士率先尝试。她通过扫描住宅走廊的二维码登录小程序,填写垃圾数量、清运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然后点击确认,住宅物业公司收到预订需求。经过环卫公司的协调配合,王女士的垃圾会及时被清除,整个过程非常方便。据悉,这套微信小程序是新城路街道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的子平台。它的推出标志着辖区内各种垃圾都有了电子台账,从而实现了对全天候垃圾、源头、中途和终端环节的准确监管。
许多居民说,当他们看到他们精心分类的垃圾被收集起来,然后混进垃圾车时,他们立刻失去了热情。为了保证垃圾的分类运输,嘉定将垃圾车分为三种颜色,其中湿式垃圾车115辆,干式垃圾车173辆,危险垃圾车13辆,可回收垃圾车5辆。同时,鼓励市民举报混装混运现象。
在垃圾转移中,“不分类、不收集、不运输”的理念逐渐流行起来。今年以来,绿量、城管、房管等部门共同抓顶层设计,制定了《嘉定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引(试行)》,明确了责任分工,规范了收运环节,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实施以来,街道环卫公司共拒绝了180个村庄和435个企事业单位的混合垃圾,拒绝了1879桶生活垃圾,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移交城管执法部门处理54起案件。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垃圾的处理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嘉定的一些社区正试图“把湿垃圾挡在社区之外。”居民家中的菜叶皮经过小型生化装置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种植花草,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有36个现场处理设施,每天可减少垃圾32吨,全区生活垃圾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0%。
与此同时,党建引导下的社会协同效应逐渐显现。在宣传动员方面,我们在嘉定区拍摄制作了垃圾分类吉祥物“蓓蓓”的公益短片,在颤音、腾讯、优酷等平台上的点击率超过1000万,并成功进入全区24家电影院和172家电影院。;邀请拥有300多万粉丝的嘉定本地网络大V“浑子月”创始人策划制作“万物轮回”垃圾分类微信创意漫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在社区“墙”外,通过购买服务、索赔项目、结对扶贫等方式,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处理的共同努力。依托全区23万注册志愿者,带动339个志愿服务站和1055个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和指导垃圾分类工作。例如,镇新街的“好管家”,结合指导住宅小区行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变更,帮助住宅小区行业委员会扩大垃圾分类监管的责任,取得了初步成效。另一个例子是艾慧公益会由原来的环保宣传,转变为覆盖近4万人的全区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