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嘉定不仅是一座老式的“上海科技卫星城”,而且还肩负着传承“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任,这使得嘉定向前迈进,不断为“科技城”的金字招牌注入新的动能。
在嘉定,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延长了生活的轨迹。嘉定七月下旬,气温已超过35℃。然而,与高温相比,瑞金医院癌症(质子)中心试运行时更热,这里的每一分钟都在与生命赛跑。
嘉定科技通过开放创新聚集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提升能力,通过繁荣创新增添活力。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深化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着力提升创新“高度”、“速度”和“集中度”,以嘉昆泰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为契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创新技术源头、创新要素集散中心和创新成果转化场所”。
站在新的起点上,嘉定将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增强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又一次飞跃而不懈努力。
种一棵“梧桐树”来提高创新的“高度”
如何使激光产生发射太阳能。关键是一小块钕玻璃。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力学研究所,激光钕玻璃项目负责人胡丽莉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讨论,推翻并重新开始,最终熔化了完美的大尺寸钕玻璃,为申光系列等大型设备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想象,探索了广阔的宇宙,追溯了生命的起源。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鼻子,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领先,谁就能领先并赢得优势。嘉定已经瞄准了世界科技的前沿和最高水平,并在这次全会上明确表示,将争取更多重要的国家科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成为上海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微系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多年来,嘉定种植“梧桐树”,善待“金凤凰”,引进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积极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先导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工程和产业项目“我有,别人没有”相继建成。这种创新活力来自于长期的考虑。自2007年以来,嘉定已新增科研院所用地1800多亩,全部划拨了科研用地。目前,已聚集“11个研究所、3个中心、2个基地”,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一种技能”。高附加值往往取决于高科技。要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为此,嘉定把重点放在四大领域,规划新的产业集群。年轻的“UIH医药”是嘉定新兴产业中的“明星”企业。目前,UIH已成功完成33.33亿元的首轮融资,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迄今最大的单笔民间融资。
如今,梧桐树下凤凰成群。上海微技术研究所建立了世界一流的R&D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管理运营团队,其8英寸R&D试验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上海吴颖研究所研制的国内首台质子治疗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始了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这些项目不仅完全符合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而且很多项目都是国内“我有别人没有,人有我自己的优势”项目和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嘉定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支撑。
专注于“化纸为钱”,加快创新的“速度”
在炎热的夏天,嘉定电信大楼的工作人员感觉比往年凉爽多了。“我们的办公环境是全景玻璃,每年夏天的室温都高得离谱。有了新技术,夏天的室内温度比室外低得多。”新技术是上海理工大学开发的先进节能镀膜玻璃。其大型玻璃镀膜R&D中心由虹口区搬迁至嘉定工业基地、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电信大楼是其生产试点阶段的示范应用项目。
这是嘉定近年来探索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从“纸”到“钱”,科研成果不仅带来实实在在的钱,而且使市场更加活跃。
如何引导企业加大对R&D的投入,支持高校主要领域的科技研究,按下“快进”按钮,跑出科技导向的“加速度”,实现“人比别人强,人比别人强”的科技创新?全会指明了方向——推进产学研无缝对接,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应该吸取各方的力量。嘉定拿出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吸引科研机构落户,探索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立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嘉定模式”已经形成。
有勇气,也有勇气,敢闯敢干。嘉定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与落户区内的八家“国家级”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合作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这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注册资本超过8亿元。
事实上,嘉定的产学研已经从“有序推进”走向了“聚合与裂变”的新进程。在传统意义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新资源的跨境流动、聚集和融合是新趋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以1亿元的转让费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和器件技术转让给深圳市广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深圳市广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购买该技术后,在嘉定设立了集团总部和R&D中心,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技术团队为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提供了为期三年的技术支持。可以看出,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同步整合与合作中,产学研是一个随时都有创新突破点的动态工程。
创建“热带雨林”并提高创新的“集中度”
截至今年上半年,嘉定已形成45间中创空客房。它们不仅是吸纳就业和培育企业的物质空空间,也是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和新引擎的创新空空间。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嘉定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氛围。
全体会议建议将重点放在平台载体、技术和金融以及中介服务上,为创新和创业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热带雨林”。
什么是“热带雨林”?这是行业专家对创新和创业环境的形象隐喻。在生态系统完整的热带雨林中,既有“大象”,也有“蚂蚁”。正是这种完美的生态系统,使得嘉定的“双创新”发展始终着眼于国家战略,着眼于产业布局的新方向。
有形和无形的墙必须被打破,这是“热带雨林”的生存法则。嘉定向企业开放了7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对接、产品测试、检验测试等服务。同时,创新创业服务功能不断优化,五个政府部门纳入创新创业服务,实现“一口到位”咨询。截至6月26日,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量接近2万人次。上海光机所、微系统研究所、声学站等机构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市民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当今最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科技、金融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以及技术创新与其他创新的互动。这种创新体系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创新,还会产生大量的跨境或模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等实物成果。
作为全国产业整合的试点城市,嘉定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完善区域商业环境的生态链。依托第三方平台,嘉定建立和完善了产业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机制,形成了产融结合的“基金-平台-产业”新模式。与此同时,在试点基础上设立的两个政府投资基金,即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了第一桶金。
跨境合作不仅在不同领域,而且在不同地区。嘉定与江苏省苏州市和嘉昆泰合作,共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要素流动,提升嘉定在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嘉昆泰将聚焦有交集的新兴产业,探索形成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链创新联盟,使整合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溢出”效应。
到2020年,嘉昆泰协同创新核心圈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500家,各类人才总数达到100万左右,全社会对R&D的投资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