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85字,读完约10分钟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根基和独特的养料。
今天,随着基础设施和硬件的融合,一个城市的特征已经被消除,文化是一种“救赎”,这是一张独特的名片,使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千城一面发展的困境。走在不同的城市,人们会沮丧地发现相隔千里的城市是相似和熟悉的。事实上,每个地区都应该由公众用一个独特的记忆标签来标记。这样的标签既自然又经济,更全面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这样的特征可以称为这个地区的“地理”。
莘庄以交通便利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宜居”是它在过去几年中的“位置”;根据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未来新庄将升级为副中心城市。它的“新地理”将如何改变?
并看看几位文化名人——吴颐人、叶欣、乔振、王海滨、周武忠等。妙语“侃”莘庄,向我们展示莘庄地区未来人文发展的“迷宫”。
吴颐人
著名画家、篆刻艺术家西泠印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闵行书画院原院长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是通过经济实力来表现的,而是通过文化水平来表现的。”
记者:你学习书画篆刻已经50多年了,把篆书和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大胆、自然、独特的中国竹简风格。作为“中国竹简第一人”,你为什么对中国竹简情有独钟?
吴颐人:我的艺术生涯有一个“八字”命题:“不求第一,但求唯一”。早年,在、罗几位老师的影响下,我把中国竹简的多样化书法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书法风格,即现在所说的“吴家汉简”。同时,汉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手书。我的书法反映了春节期间买票和炒股的困难,这与其他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唐诗宋词不同。这些材料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有利于每个人的接受和理解。
记者:现在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吴颐人:学习不仅是时间的游戏,也是智慧的游戏。对于学习书画、篆刻或其他艺术类型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比考试得100分和获得好的名次更重要。其次,我们要坚持学习传统,首先要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记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闵行人,你能告诉我你和新庄的故事,以及新庄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吗?
吴颐人:我来自闵行区颛桥,但从1982年起我就住在莘庄。莘庄文化产业的变化和发展是我最深的感受。我刚搬到新庄时,不可能在这里举办书法展览。但现在新庄有了自己的书法协会,各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最近,我为新庄设计了最新的标志,采用了梅花图案。因为莘庄是上海的一个梅花景区,甚至有一句谚语说“没有莘庄就没有春天”,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把梅花元素融入其中。
叶欣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当代现实主义小说是写时代的现状,让从未经历过它的人了解这个时代。”
记者:除了你自己的经历,你创作的小说素材也应该离不开对现实的近距离观察。
叶欣:每个优秀的作家都应该睁大眼睛,倾听四面八方。当你生活在这个时代,你必须表达你对你所生活的社会的感受。2014年,我出版了一本名为《问世界上的爱》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上海农民工的“临时夫妻”。事实上,从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到我开始写作,花了16到17年的时间。那是因为我对工作组不熟悉。后来,大约在2000年,我在新庄买了一套房子,发现当时闵行的城乡结合部有很多工人群体。早上6点,我去七宝古镇喝早茶聊天,去工厂找一线工人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从他们的角度观察,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了解,我觉得我对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开始写这本书。
记者:在莘庄生活多年,你有机会创作以莘庄为主题的小说吗?
叶欣:过去,莘庄是城乡结合部,现在是一个非常中心的城市。它干净卫生,空气质量好。我仍然对莘庄和闵行区有感情。事实上,无论我写哪本书,如果我写的是上海过去的郊区县,我可能会写其他地方,但莘庄的场景自然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场景非常具体。一个人对土地的感情是这样的。一旦你住在这里,你会不自觉地想起以前的场景,这些感受自然会从笔尖流露出来。
王海滨
闵行区政协委员、资深广播媒体人士、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媒体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媒体革命,每一次变革都是思维的变革。”
记者:作为一名从事广播工作27年的资深媒体人,你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
王海滨:在当今所有的传统媒体中,广播可能是第一个被“抹黑”的,它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一次所谓的“生存危机”。幸运的是,在处理每一个危机预测的过程中,广播公司总是有勇气继续尝试。阿基米德调频是利用互联网的支点煽动传统广播革命的一次成功尝试。传统媒体是从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新媒体是来源、媒体和受众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这些变化要求我们真正适应它,并从思维的角度改变它。
记者:作为CPPCC的一员,你对新庄站的变化有什么看法?王海滨:过去,大多数上海人只提到“莘庄”,它基本上是由地铁建成的。印象是:1号线,火锅,肯德基。我还特地来吃肯德基和涮羊肉。另外,我对地铁很感兴趣,所以我坐在终点站体验它。前一段时间,我有机会了解了新庄“小红屋”的拆迁改造和周边的新规划,当时是相当震撼的。如果说阿基米德调频是对传统广播的改造,那么新庄站的规划可以说是对传统地铁站的改造。
记者:你认为这个项目会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什么变化?
王海滨:过去常说的“住在闵行,逛在徐汇”等项目完成后会完全不同。整个建筑是多层的,可以成为消费者的生活中心。此外,就交通和住房而言,上海是一个压力很大的城市。因此,人口的有效分流非常重要。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整个城市的中心将向莘庄倾斜,这将有助于莘庄成为新的城市副中心。
乔振
著名配音演员和导演,前上海电影翻译厂主任
“无论是配音、朗诵还是表演,它都是在从事“重塑灵魂”的艺术工作。”
记者:作为配音演员,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乔振:作为一名配音演员,你将“体验”无数不同的生活。每个角色都应该试着弄清楚他的人生道路,他的社会环境,他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以及他所追求的生活标准。每个角色都应该好好探索,整合自己。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配音。我有时在电影或戏剧中扮演一个角色。我坚持四个字,那就是“灵魂重塑”。你应该理解作者想要刻画的人物的灵魂,然后把他自己的灵魂和他的灵魂结合起来。
记者:你什么时候搬到新庄的?
乔振:我2000年搬到这里。当时,它是一个相对“失落的地方”。当时,闵行区做了一个扩展,让我记录下这段叙述。当时,广播电视局局长和文化局局长跟我聊天。当我听说我来自闵行,我被推荐搬到新庄,所以我在1999年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事实上,我和闵行有着很深的缘分,我的家乡在黄浦江边。我的祖父是民国时期闵行商会的会长,创办了渡船、发电厂和电灯厂,并当了20年的孤儿院院长,一生为闵行的发展而奋斗。我也是闵行人,所以请我在闵行做些事情是我的职责。
记者:你心目中的新庄是什么样的地方?
桥镇:闵行区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发展的行政区,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我从各种活动中感受到了闵行区领导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精心安排和设计。最近,我听说新庄正在进行全面改造。我希望这次革新将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我希望这里的文化氛围将来会更加浓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伦理将会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得到继承和体现。
周武忠
闵行区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农业学士、文学博士、建筑设计、旅游与景观设计博士后教授、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东方景观集团创始人
“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就像人总是有个性一样。”
记者: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吗?
周武忠:我中心是中国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它是在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特别是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交通大学设计、建筑、园林、艺术等综合学科群而建立的创新型设计研究、教学、培训和服务中心。办公室位于闵行区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0号湾,也将为闵行区的发展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记者:从您的专业角度来看,莘庄地区未来的建设应该是什么样子?
周武忠: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就像人总是有性格一样。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城市数以千计,所以现在我国提倡“城市双重修复”,即生态修复和功能修复。上海也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之一。我认为莘庄应该抓住城市转型和“两美”建设的契机,深入历史,研究地理,重塑“地理”,形成一个高品位、易于传播的城市形象。地理与语境融合形成的整体风格称为“地理”。
记者:你认为莘庄地区应该如何开始重塑“地理”?
周武忠:除了宜居性之外,还有适合商业、商业、学习和旅游的城市区域评价指标。在这五个指标体系中,宜居性是最基本的,宜居性是最高的。旅游业的概念是吸引其他地方的人,这就要求城市有一个完整的吸引系统。根据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未来新庄将升级为副中心,因此,显然还不足以达到“宜居”的标准。莘庄也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应该研究周围的风土人情,重塑城市地理,将一些历史文化元素提升到精神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地设计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文化景观。只有这样,文化和景观才能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记者:你认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叶欣: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需要反映时代的特征、风格和精神。例如,当我写“因果报应”时,它源于我自己的经历,抓住了那段历史的一面。作为走向农村的一代知青,我们中有2000万人经历了从城市向农村迁移的过程。有些人说这是无法忍受的,有些人说他们不想再那样生活了,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为经历了这样的岁月而变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