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2字,读完约4分钟

闵行区颛桥老街有一家颛桥电影院。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这是一个时髦的地方"吃一个好的夜晚,看一部电影";现在,这里是“颛桥老街旧土地复垦综合大厅”,正在为颛桥老街的居民办理新房交接和补偿手续——实现了6000多名市民在颛桥老街居住几十年的梦想。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建于20世纪初的颛桥老街,曾是颛桥镇最繁华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房子破旧不堪,环境凌乱。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00多个厕所,安全隐患、防洪压力、管理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它也成为闵行区单体量最大的旧改造区。今年10月25日,老宅开始签订选房合同,11月3日,宣布颛桥老街剩余地块征收签约生效。目前,老街居民正一个接一个地搬入新居。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老街改造前有‘100,000个困难’”/S2/]

“每天下雨,屋外都有大雨,屋内有小雨,金山的街道都被水淹没了……”陈阿姨在颛桥老街住了一辈子,有太多的“呕吐物”。

然而,对于已有100年历史的颛桥老街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街改造前有十万个困难."乔乔镇党委书记陈豪逐一统计:老街上的土地和房屋所有权种类繁多,不同性质的房屋混杂在一起,最小的只有3.75平方米,最大的有237平方米。“一套方案很难满足老街居民的需求。征收工作的难度系数大大增加”;老街人口结构复杂。有近300名80岁以上的老人和120多名残疾人...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但最大的困难在于老街改造中的“历史遗留问题”。颛桥老街旧改造一期工程始于2003年前后,当时采用了“毛土地出让”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无法覆盖快速增长的实际搬迁成本,旧改革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进展非常缓慢。最后启动的老街三期工程占地238亩,拥有常住居民6000余人,涉及1573户居民户口本,被称为“最后一块硬骨头”。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两个评估和两个解决方案”突破了历史遗留问题

“在方案制定之前,闵行区和雁桥镇的很多部门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邀请了各方专家‘开门做方案’,对补偿方案进行了100多次的修改。”原改革指挥部现场负责人、颛桥镇副镇长王在笔记本上留下了无数的变化痕迹。

为了保障居民的利益和拆迁资金的安全,颛桥镇在律师团队的支持下,创新性地提出了“两个评估、两个结算”:开发商先支付评估前的拆迁包干费,然后在净地交付前根据周边土地出让价格评估结算当时的底价,“无限接近市场出让价格”。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大多数居民都有一个坚固的老街综合建筑。为了让大家“远离乡土,远离地方口音”,颛桥镇还在镇上增加了安置用房,主要房屋位于军联的i1和H地块,距离老街1公里。

公平、公开和公正贯穿于旧的改革和征用的每一个环节。在旧的综合大厅里,各种文件和宣传漫画整齐地张贴在墙上,每个安置点的签约、搬迁和信息一目了然;三台电子查询机,允许居民随时查询、补偿和重新安置住房信息;电子签名系统实现了签名文件的自动生成,消除了人为干预因素。有趣的是,在人们最关心的选房问题上,颛桥镇通过抽签选择了最原始的选房方式。“用电脑抽签只需要几分钟,但居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运气。为了保持这种仪式感,让人们感到更轻松,我们连续三天举行了九场轻彩比赛。”王对说道。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关心他人,耐心解决复杂的问题[/s2/]

梳理复杂的产权关系、寻找权利人、引导居民思想等。,一切考验党员干部的责任。巧的是,颛桥老街正处于旧街改造的关键阶段,当“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时,颛桥镇在老街的旧街改造基地设立了临时党支部,使党课成为了大家的“充电站”。

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在老改革基地的中安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遇到了一个家庭:原来租房的人去世了,几个孩子和配偶在里面有6个账户,但他们住在上海的不同地区。旧的改革和征用造成了这些亲属之间的差异,他们已经几十年没有见面了。张峰和他的同事在两个月内走访了20多个地区,并努力与这些政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后,权利人同意先收后分的方案。在旧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顺带”解决多年家庭储蓄矛盾的故事。在陆家70平米的房子里,有多达18个权利持有人。当工作组上门征求意见时,几代亲属都去法院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为此,工作人员陪同他们到档案室和房地产交易中心审查资料,到安置基地实地查看房子,同时还有居委会和律师团队上门调解。当合同最终签署时,这家人放弃了诉讼。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闵行百年颛桥老街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8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