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8字,读完约5分钟
描述:执法中队成员在食品市场巡逻
海派“蓝色夜市”,韩派“首尔夜市”,国际派“万超夜巷”...在拥挤的吴中路商业区,经常可以看到两三个“小蓝人”。他们有时会在餐桌前停下来发布通知单,有时会深入厨房检查油烟排放情况,有时会打开垃圾桶检查分类情况。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夜市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里的英、日、韩、三语健康告示就已经让这群“小蓝人”——虹桥镇城管执法中队一举成名。现在,这个由组长夏伟忠带领的行政执法队伍,正以实际行动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神奇魅力。
提前干预以“堵死”非法标志
虹桥镇被称为“小国际”,居住着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3万名海外人士。长期以来,洪泉路、阿城、外大街、紫藤路和黄骅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涉外商务区。其中,宏泉路聚集了许多韩国餐馆,被称为“韩国街”。今年4月,“首尔夜市”在这条路上诞生了。到目前为止,这个夜市已经成为年轻人中一个著名的切入点。
任何到过“首尔夜市”的人都会被一个又一个充满韩国氛围的塑料温室所打动。夜幕降临时,火锅、辣白菜炒年糕、韩式烧烤、空菜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随行的食客让这个地方充满了“烟火”。但是只要你注意观察,干净的地板,干净的干湿垃圾桶,甚至灯光都是适度的明亮和黑暗。这离不开虹桥镇城管执法中队的努力。
早在夜市开业之初,执法小组成员就对生活噪声、油烟扰民、垃圾分类、门责任制、门外摊点等进行了深入实地调查,并与相关责任方进行了沟通。夜市开放后,执法小组成员在夜市期间多次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与管理人员和摊主就一些小问题进行沟通,避免问题扩散,影响市民和游客的体验。
距离首尔夜市约1公里的“万超夜巷”和“蓝色夜市”分别于6月1日和6月19日开业。虹桥城管还延续了“首尔夜市”的管理模式。提前调查,提前沟通,提前计划,随时抽查,随时复检,做到小打小闹,防患于未然。
在夏伟忠看来,夜市管理就像是把“野花”驯化成“家花”,在秩序和繁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点、线、面”与规范化和防疫相结合
6月11日,北京连续57天无新的本地确诊病例,本地病例再次出现,为上海的疫情防控敲响了警钟。6月17日,虹桥镇城管执法中队召开了“常态化防疫紧急会议”。会议强调,执法小组成员应督促各农(收)贸市场、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夜市等生活场所的主办(管理)单位根据工作区域的不同特点,落实各项内部防疫管理措施;并在“超市”门前张贴“全市农(集)贸市场卫生管理要求”。
事实上,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虹桥城市管理中心经历了最困难的防疫抗议。据统计,从1月29日至3月23日,红桥镇城管执法中队,一个不到30人的执勤队伍,出动了1200多人,走访了8024家店铺,调查了4614人,发出了7840份通知,包括英文、日文和韩文。
“企业全面复工、恢复生产和市场意味着大规模的跨地区人口流动,而防疫工作的常态化意味着我们要为‘与狼共舞’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夏伟忠带领执法队员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牢牢守住城市管理和执法的关口,确保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点”是指源头控制的“点”,虹桥城市管理以万象城市商圈、爱琴海商圈、阿城商圈等大型商业区为重点,加强现有限制措施,防止人群聚集。“线”是指宣传和牵引的“线”。执法队伍成员充分利用建筑工地、商业区、住宅楼、庭院等场所,通过宣传栏、标语牌、宣传横幅等载体,加大拥挤场所的宣传力度。“面”是指行业指导“面”,全力防控各类农业(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菜市场、超市和夜市的疫情,监督指导尚超辖区内公共场所通风、消毒、保洁等措施。
构建一个平台来提前解决冲突
虹桥镇面积11.08平方公里,人口166,200。沿街有33个居委会,154个社区,10个村级公司和2031家商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和使用各种平台."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老问题,夏伟忠有自己的经历。
2019年,虹桥镇城管执法中队6个“城管工作站”受理和处理了1834起涉及市容环卫、环境保护、街道秩序、社区管理和“创安全”领域的“三违”案件。
夏伟忠表示:“这些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住宅区,比如绿化修剪和违法建筑后遗留的历史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虹桥城管巧妙地利用住宅区“四位一体”会议平台,激发居民的家感和归属感,从而成功化解矛盾。
对于商业区出现的垃圾分类、噪音、灯光扰民等问题,虹桥城管通过平安商业区多部门平台督促企业认清错误,进行有效整改。
正如夏伟忠向队员们反复强调的那样:“执法是最后的手段,我们最大的成功是防止非法活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