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3字,读完约5分钟
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所辖的杨浦区,治理资源多样,党建优势独特。近年来,在市委、区委的有力领导下,五角场街道紧紧围绕“人民城市建设为人民、人民城市建设为人民”的主题,服务保障杨浦“三区一基”建设,推进区域党建、“两新”党建、好邻居党建和“三建融合”,打造“街道领导、党委咨询、社区联动、走廊延伸”的四级联动城市基层党建社区
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坚持街道党工委的主导作用。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坚持做社区治理的“掌舵人”和基层建设的“风向标”,建立了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会-居民党组织-娄烦党团”为四级网络的党建主体。街道充分利用针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员考核权、同意权等“五权”,促进城管、房管、绿化三支下沉队伍执法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区街协调、部门联动、制度政策、综合管理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议事功能。街道党工委以实效体系、实效平台、实效项目、实效团队建设为出发点,层层压缩职责。通过构建“两委三会四议”的社区民主协商机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依托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两委”平台,召开街道党员代表会议、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党建工作和区域党建联盟街道支部扩大会议“三会”,构建“四议”民主决策闭环。
建立居民区“总支”的组织结构。我们将围绕社区居民的担忧、忧虑和忧虑,带领居民区党组织建设强大的“总支部”,充分发挥兼职党员的作用,通过创建红色产业委员会和建立特色功能党支部,推动行政执法和区域多元力量下沉社区,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五角场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参与社区封闭式管理的温度测量。
在睦邻建筑中夯实党建基础。突破以“睦邻建群”为起点的社区治理“最后一米”,探索建群建设中“党建+项目+自治基金”的组合管理模式。街道以建筑群体建设标准的确立为起点,建筑群体成员率先带动了住宅建设的热情,形成了“立标准、建团队、促建设”的建筑群体微观治理新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民主协商和审议平台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治理转型的议事协商机制,建立了“机制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实事求是”的工作模式。
整合区域力量,绘制发展蓝图。街道党工委以党建、治理、服务为主要职责,推动各种资源向基层渗透,增强力量,激发活力。在社区委员会下,我们成立了创新创业、文化、宜居、公益、商圈发展五个专业委员会,由本地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牵头。定期举行专门委员会会议,集中讨论专业问题,进行精确的审议和磋商,并相继发布了创新和创业、家庭睦邻友好和文化社区等七项特别计划。
深化睦邻党建,共建睦邻家园。在社区方面,我们精心构建了睦邻家园体系,坚持以党建领导小组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在辖区内所有7个睦邻中心建设党建服务站,全面覆盖32个居住区的“红港”功能用房,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团体在空公共用房如睦邻楼、社区花园、河道走廊等设立社区规划地方创造社,讨论和讨论公共事务。
坚持集团发展,创建良好邻里。在街区和街道层面,探索多主体合作、共同治理的模式,牵头成立由职能部门、社区业主、商户代表、街区物业等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共同协商制定街区管理制度规范,形成“政府-管理者-商户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凝聚协商共识,帮助“网红”街区复兴。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近年来,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城市更新和转型的挑战,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发挥了政治作用,推动了行政执法和区域多元力量的下沉,开出了正确的药方,制定了精确的政策。
街道党工委重点加强以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建设的工作,成立了党建联盟街道支部物业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委员会,探索建立“工作指导站”等平台,推进行业委员会“七步管理闭环”,实现了“三驾马车”的同频共振。
街道党工委把多层住宅安装电梯作为民生重点工程,并发布了全市第一张多层住宅安装电梯地图,方便社区业主“跟风”;培养第一个在整个小区安装电梯的社会组织,寻找走廊和住宅区的“领导者”,并通过自主协商解决“底层”问题。
街道党工委在“白脑会”会馆引导居民区党组织发挥民主协商作用,打破高端居民区创意坊与老居民区国定路580弄之间的围墙,回应两个居民区因上班就医需要与周围人互通互联的呼声,开启居民的“心墙”,打造“好邻居门”。“好邻居门”案例被评为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大案例之一。最近,对“邻里门”进行了升级改造,如破墙透绿,以促进街道更好的开放和整合。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为建设“魅力五角场,创造智慧新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