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4字,读完约3分钟
上海一家企业服务公司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停止了海外业务,此后,42名员工继续与该公司合作。然而,站在最后一班后,他们得不到劳动报酬,于是42名员工以拖欠工资为由申请劳动仲裁。近日,根据生效的仲裁裁决,虹口区法院启动了“欠薪保障”程序,区人民社会保障局将员工工资提前36.9万元。
上海某企业服务公司最初是一家主要从事预付卡业务的企业。2011年8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在曾经发展迅速的上海、江苏等地开展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业务。2014年9月,该公司发行的一卡陷入赎回危机,大多数预付卡接入渠道被关闭,持卡人无处可花。2014年11月,在中央银行执法检查期间,发现该公司存在大量严重违规行为,如挪用客户准备金、伪造财务账簿和业务报表等。随后,公司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被依法注销,卡款余额以15%的折扣购买。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涉嫌犯罪的线索已移交司法部门调查。自那以后,该公司的资本链已经断裂,并停止了海外运营。
针对消费者咨询和预付卡购买的善后事宜,公司四川北路办事处42名员工继续留在公司并配合相关工作,直至2016年3月21日。然而,自2016年2月以来,公司拖欠员工工资,42名员工向虹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生效的仲裁裁决从法律上支持了员工要求公司支付2016年2月1日至3月21日期间应付工资共计39万元以上的要求。然而,鉴于仲裁裁决确定的还款期限即将到来,公司从未表示员工别无选择,只能向虹口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收到这些案件后,执行法官真的汗流浃背。当公司关闭和负责人被捕时,公司的财产已经以1 空的价格出售,以前的债务已经还清,目前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在依职权调查财产时,法官动员遗嘱执行人积极提供财产线索。
用尽了一切手段,但还是找不到任何财产来执行。幸运的是,在执行法官去上海社保管理中心询问后,他发现公司从成立到2015年一直在按期支付欠薪保障基金,但由于其经营状况,2016年的支付存在问题。执行法官与市社保中心沟通,并与执行人协商,最终达成使用“欠薪保障基金”实施欠薪垫付的解决方案。执行法官立即致信虹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议启动“欠薪保障基金预付款”程序,解决这批欠薪纠纷案件。之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时将符合要求的欠薪保障基金预付款划入法院账户,共计36.9万元。
8月20日下午,执行法官逐一审核确认了42名申请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并如期将预付款支付至申请执行人账户,有效保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