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5字,读完约4分钟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被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展览馆,并于1988年开放。图为旧址展厅内的展览。(数据照片)

据长宁区新闻报道:豫园路1376弄是一条典型的石库门胡同,在胡同深处,一座乳白色拱形门洞、黑色卵石镶嵌外墙的仿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正在进行外部修缮。这座“长相一般”的小楼的故事与浪漫或财富无关。它是关于一种信仰——爱国热情和红色火焰。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它是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的旧址。

今年恰逢布尔塞维克出版90周年。在密切关注外部维修的同时,这座小楼也在计划更新和重复其内部功能——一方面,增加电子陈展意味着,另一方面,它有了收集更多党的出版物信息的新想法。这一定位符合党报编辑部旧址的意义——星星之火,燎原。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办报近五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到上海继续革命斗争。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瞿秋白、邓中夏、郑为编委会,瞿秋白为编委会主任,出版中共中央刊物《布尔塞维克》。

1927年10月24日,第一期《布尔塞维克》正式出版。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增加、、李、云等21位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同志为编委会委员。

自1929年1月起,为了逃避国民党当局的检查,“布尔塞维克”被冠以“恋爱中的青年”、“中央半月刊”、“中国文化史”、“彩虹”等称号。

布尔·塞维克在白色恐怖统治下坚持经营该杂志近五年,并于1932年被迫停止出版。五卷共52期,前16期为周刊,其次为月刊、半月刊和不定期刊物,其中31期来自豫园路编辑部旧址。塞尔维克发表了许多中共中央的重要决议、指示和其他文件,发表了许多研究和讨论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报道了组织工农红军建立全国土地斗争革命政权的情况,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共产主义精神,让勤劳的人民看到希望的曙光,明确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该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长宁区政府将这一重要的革命遗址恢复为地区革命文物展览馆,并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所有简单的室内陈设

事实上,这座小楼不仅是中共中央编辑部旧址,也是当时中央领导主持中宣部会议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楼前厅宽敞明亮,当时是会客室,后厅当时是餐厅,现在安排为历史照片展览场所。实际上,二楼当时被安排为编辑部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据介绍,瞿秋白、罗亦农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有趣的是,巷中这样一座独户的新式别墅在当时相当丰富,但室内家具的布局却略显简单。这就是“神秘”。据报道,旧址当时是高档住宅区,来往的人很少,是中央领导经常召集同志开会的绝佳隐蔽场所。展馆表示,陈展的恢复与如此大的“反差”,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后代体验“平静与安逸下涌动的暗流”。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收集关于该缔约方出版物的更多信息

在过去的两年里,展厅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想:对于参观者来说,看到场景再现就足够了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原编辑网站的功能和意义?

有一次,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馆时,第二次代表大会党章展览引发了他们的新想法:我们能不能在塞尔维克的基础上收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相关进展刊物?据报道,在波尔·塞维克出版之前,《新青年》、《共产党》和《向导》等近30种进步刊物在当时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收集和总结这些早期红色出版物的资料,不仅符合编辑部旧址的定位特点,而且拓展了更丰富的展示和服务功能。坐下来走走。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互联网。他们试图从网上找到一本红旗杂志,但它质量差,价格贵,而且不能提供发票。这种方法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之后,他们想到上海档案馆寻求帮助,在长宁区档案馆的帮助下,他们以高清晰度扫描了“重刻”收藏中的一些珍贵党刊,以备将来在陈展使用和研究。

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从今年开始,编辑部旧址将开始重新规划内部展览。展厅负责人介绍说:“未来,这里每个人看到的将是激励中国人民在那些年里勇往直前的持续精神动力。”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新里洋房 讲述信仰的故事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