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8字,读完约5分钟
此次展览展出了吴冠中的国画《看电视》。
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吴冠中、...这些艺术家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留在法国”。昨天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的“从东方到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家百年发展与交流”展览,勾勒了前辈们在中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探索。特别是,许多“第一”聚集在展览形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信息能量场。例如,程抱一的“诗化水墨书法”首次回归祖国,赵无极的第一幅水墨首次展出,徐悲鸿、徐志摩在“美展交流论辩”中饮酒无聊而创作的“序”书法首次展出...这些罕见的作品让观众在如何实现文化交流方面超越了在法国学习的艺术家。
另类书法,充满对中国文化的探索
在这次展览中,与许多中国现代艺术家并列的“法国院士”程抱一被誉为小说家、翻译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当他的13幅书法作品第一次呈现给祖国的观众时,他们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例如,其中一首诗《春江花月夜》,位于诗的中间,四周是诗和书法下的深浅墨条。唐代张写的这首诗,本身就与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张诗歌结构分析》一文,成为当时法国诗坛集大成者之一。这种作品被称为“诗性水墨书法”,它没有遵循中国人所熟悉的书写传统。作者把笔画、布局和结构一个一个地打破,更像是在玩一个图形游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离家60年的程抱一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怀、探索和创造。
理解程抱一的书法离不开他的学术研究,尤其是结构主义、符号分析和现代语言学。程抱一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经历了多次学术洗礼,并被接受参与其中,得益于结构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创始人,如社会学的列维·施特劳斯、文学艺术的罗兰·巴特和结构心理学的雅克·拉康。作为第一部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著作,程抱一的《中国诗歌语言研究》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能让法国人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程抱一曾承认自己是一名先锋研究员,追求融合与超越。他最期待的是这两个文化主题在对话和交流中创造新的生活。在一系列的法国诗歌创作中,他体现了一种更加怪诞大胆的语言创新和冒险,处处隐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词汇、意象、结构以及表意文字体系的影响,将法语词汇组合成一种“中国式”,以近乎异想天开的方式将意象并置拼接。然而,这些与中国观众见面的书法作品是程抱一在另一个艺术维度上的探索,创造性地将法、中书法与水墨结合起来,通过文字的象征性表达和水墨的对比呈现出独特的诗意魅力。
“非典型”作品,揭示了作者未知的心路历程
对于那些熟悉在法国学习的艺术家来说,这次展览聚集了大量的“非典型”作品,揭示了创作者未知的内心,也是他们各自艺术历程的注脚。
赵无极的第一幅水墨画首次展出,隐藏了这位长寿的法国油画大师的秘密忧郁。这幅画源于赵无极1971年的一次无意尝试。没有清晰的图像,只有墨水的污迹,甚至还有纸上的一个洞。当时,他的妻子,电影演员陈美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的病情严重恶化,这使得赵无极无法致力于油画,所以他很沮丧,甚至喝酒。一位来自瑞士的朋友提醒他为什么不尝试中国传统水墨画。然后,赵无极拿起笔和墨水,试图缓解他内心的沮丧。也许是因为他一直从事油画,他的情绪波动很大,很难控制他的笔法。结果,刷油漆时在宣纸上戳了一个洞。然后,这幅“破碎”的画被扔在工作室的角落里。是一个朋友的来访“拯救”了它,读出了笔墨所承载的情感,并请赵无极签名并仔细收集起来。
观众在展览中也意外地看到了徐悲鸿的行书作品。这是他在1929年为《悲伤的画》写的序言,也是第一次展览。当时,徐悲鸿从法国回国两年,刚刚辞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愤然南下,只是因为他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主张遭到了部分师生的抵制。
与此同时,首届全国美展在上海举行。徐悲鸿最初被邀请担任艺术展览的总委员,但最终因为他与组织者的艺术理念不同而拒绝参与,并致信《艺术展览杂志》与总编辑徐志摩展开辩论。徐悲鸿连续发表《困惑与困惑》,徐志摩发表《我很困惑》等文章。这是现实主义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徐悲鸿的亲笔序言表达了当时艺术家的心情和愿望。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刘海粟临摹但丁的船》是刘海粟1929年至1931年在法国生活的写照。刘海粟此次法国之行的目的很简单——从感性和实践的角度全面了解西方艺术。他一到巴黎,就立即投入到他那饥饿的书房中。为了复制经典名著,刘海粟每天都去卢浮宫。当他遇到颜色问题时,他会和朋友傅雷聊天,即使他吃面包,他也坚持学习。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但内心却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