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4字,读完约4分钟
11月26日晚,虹桥友谊商城门口张贴了当地停业通知。通知显示,从11月27日起,南区的一楼、一楼、二楼、三楼和四楼都关闭了。恢复营业时间将另行通知。
这个城市有许多商店,但也有例外。虹桥友谊购物中心曾经像一个孤岛一样矗立在商业建筑中,使其成为一个商业神话。该店于1994年3月26日开业,9个月销售额达1.8亿元,2011年销售额达7.5亿元(该商场于2012年进行了装修,未计入统计)。一条正线已经连续流行了18年,在上海乃至全国百货店的平方米效益中也取得了“老大”的业绩。作者用两句话总结了其成功的奥秘:“被动开店”和“主动行动”。
我们来谈谈“被动开店”[S2/]
虹桥开发区的功能是商业,展览和外交,没有商业规划。1992年初,时任市长的黄鞠收到了一份“特别报告”,反映了该地区外商购物的困难。黄鞠立即指示上海友谊华侨公司和虹桥开发区联合开发公司在开发区建设商业项目。此时此刻,就在第一波外资浪潮中,一家港资公司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上海虹桥友谊商城有限公司”这一由友谊、彩虹发展和香港企业合资的商业实体。
当时,除了虹桥开发区古北路附近0.652平方公里的外事预留用地外,没有其他建设用地。唯一可以启用的是夹在交通银行大楼和丽晶大厦(原计划的公共空厅)之间的狭窄地块。受建筑面积比例的限制,该商场建筑面积仅为19,500平方米,高度为19.6米。业主邀请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加拉主持设计。加拉曾经“在蜗牛壳里做一个道场”,并采用当时国际购物中心最先进的开设空厅的理念,在购物中心的中央设计了一个四层中庭,让原本拥挤的购物中心豁然开朗。当时,它吸引了许多中国城市的考察团。
说“采取主动”[/s2/]
虹桥友谊商城的首任总经理是上海友谊商店的前副总裁林生勇。林生勇是上海商界的老前辈。当他的同辈听说他领导“虹桥友谊”,他们都为他流汗。虹桥开发区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它是一个住宅区,北面是密集的老房子。每个上海人都知道“友谊”这个招牌是一个高端的标志,而不是一个工薪阶层消费的地方。那些在办公楼和酒店的商务客户可以支持购物中心的业务吗?同龄人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林生勇和他的管理团队确立了商店的功能定位——高端百货商店。这个方向应该是“天气”。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友谊商店过时了。此外,在广阔的上海没有富人的购物中心,“虹桥友谊”在合适的时候诞生。虽然平时很少有人拥挤,但顾客的单价是惊人的,从四位数开始,五位数很常见,六位数并不罕见。作家王维明在他的《上海为少数人》一书中写道,少数人最喜欢购物的地方是“虹桥友谊”。
自19年前开业以来,虹桥友谊宾馆的贵宾客户数量一直保持在5万人左右,其中15%来自长三角地区和其他省份。贵宾对虹桥友谊宾馆的正宗商品和优雅的环境感兴趣,尤其是许多著名的明星喜欢在这里购物。1999年,被誉为“情歌王子”的西班牙歌手胡里奥来到上海举办演唱会。与此同时,他在邀请人的陪同下去虹桥友谊商店购物。没有几天前出现在南京路的围观者,他有点不舒服。
如果“虹桥友谊”的出现应该是“及时的”,那么在上海开设第一家进口食品超市就是“人类和谐”的成功之道。居住在虹桥路别墅区和古北新区的外国人也想“买了就烧”,进口食品超市满足了这一群体的需求。最近更名为“友谊生活博物馆”,供应范围扩大,进口食品占85%,采购地点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全年7000多个品种。
一个“孤岛”现在是一个“群岛”。虹桥友谊周围有上佳中心、虹桥市、高道坞和金虹桥。两次获奖的虹桥友谊能否继续写“神话”还有待业界观察。(这篇文章写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