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9字,读完约4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7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办)主任李全乐带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技术评估专家组,对静安区示范区进行了重新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医疗机构、渐康邮政和健康大厦,了解了2011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以来我区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并对区内16个部门和14个镇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在评估反馈中,专家组高度评价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和居民健康水平,通过政府管理、健康管理和自我管理三大措施实施“健康工程”,率先推进健康建筑建设,实现脑卒中全程管理,尝试开展姑息护理服务等。专家组建议静安区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重新评估为契机,完善慢性病防治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有效降低区域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率,形成合力,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建设中国领先的慢性病防治示范城市和国际标准,继续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示范案例和宝贵经验。 “健康工程”搭建健康管理平台2011年,静安区成功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自2012年以来,该区在各街道和城镇全面推广“健康工程”。“渐康工程”包括在居委会建立“渐康花园”,在街道和城镇建立“渐康站”,在全区开设“社区健康快车”,在社区培养健康管理者、公共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服务项目涵盖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日常自我监测,已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和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建成100个渐康花园,在8条街道设立了“渐康站”,培训了200名卫生管理人员和100名公共营养师,开办了“社区健康快车”。全区还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的全民健康教育。全区272个居委会健康教育活动室覆盖率为100%,每个居委会每年至少举办4次健康讲座。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健康教育课和每天一小时锻炼的覆盖率达到100%。健康社区、保健单位和示范食堂/餐馆的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新建了15所健康促进学校、10个保健单位和10个健康餐厅(食堂、餐厅/酒店)。“健康云”提供全程健康管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以来,区卫生系统努力构建防控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自上而下联动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把握“监督-筛查-管理-治疗-转移”五个环节,形成科学准确的人群慢性病管理模式。率先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检查信息和慢性病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慢性病管理大数据筛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借助信息技术,“静安健康云”微信服务号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居民们注意它,并用他们的真名登记。家庭医生在后台回应后,居民可以在线查看他们在各医院的病历、检查报告、药物清单和住院记录。家庭也可以设立“家庭账户”,形成家庭健康管理平台。在与家庭医生签订合同后,居民可以享受诸如风险评估的早期预防、身体体征测量的实时传输、随时阅读健康记录、购买药品并送货上门、在线询问医生答案以及不必要的预约和登记等服务。2017年,我区将为5万名居民注册“健康静安云”,作为区政府的一个实践项目。目前,有近3万名注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随着慢性病示范区建设的深入,积极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人数不断增加,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慢性病防治意识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3年的24.4%提高到28.75%。全区14个镇共成立314个自我管理小组,每月组织居民自我管理活动,内容涵盖居民生活的膳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指导、体质健康等方面。在9条街道建立了11个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并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老年人健康管理。建立了以关爱残疾老人和痴呆老人为重点的“爱心敬老院”、以胡同体育健身为主题的思明体育巷、以邻里保健为特色的“邻里石二号”等一系列品牌服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静安区的一大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全区整合群体力量,推进健康建筑建设。开展名医免费门诊,邀请专业人士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建立立体服务站和户外运动服务点;提高建筑白领慢性病的自我预防、自我发现和自我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