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进入一家餐厅,在a 空的位置坐下,扫描桌子上的二维码来点菜。没过多久,服务员就会“定向”送菜。吃完饭,在网上买一个,然后悄悄地离开……消费者和服务员之间的“亲密接触”已经减少到两种“面对面”的趋势——只有服务员被要求出现在导入和交付环节,而服务员不被要求参与订购和结账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深圳的餐饮业出现了一个先进的游戏——“餐桌上的订单”。业内专家认为,在餐饮服务人员流动频繁的背景下,这种“半自助方式”对节约劳动力大有裨益。
餐饮业的智能化升级
上海餐饮业正在迎来一轮大规模的系统智能化升级。
“一顿”,位于茂名北路和威海路口,是一家新开的连锁餐厅。记者在餐厅发现,如果他们在桌面上扫微信二维码,就会跳出点餐页面的入口。与之前的在线菜单不同,该页面清楚地显示了消费者所在的餐饮品牌。下订单后,页面上会弹出一个电子菜单。不久,服务员将把点的食物送到餐桌上,服务员不需要参与整个点餐过程。
这种“餐桌点餐”的新方式正在上海餐饮业迅速传播。两周前,上海优利米业陆家嘴店升级了店铺,首次稀释了手工收银机。记者在现场发现,每张餐桌上都贴有二维码。消费者可以用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完成预订、点菜、享受优惠待遇、结账等手续。
小餐馆负担得起。
就在几天前,连锁餐厅巨头麦当劳中国宣布,全国1000多家餐厅完成了“下一个2.0”升级。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可以选择“从房间到餐桌”的服务,而不是第二次在柜台排队。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行业内已经出现了“点餐”的精准服务。先锋主要是餐饮行业的一些巨头——由于需要独立开发应用程序以及相对较高的投资成本,大多数小型餐厅无法参与。
然而,申城的中小型餐馆并没有落后。优利米业营销总监冯翔告诉记者,该市中小餐厅餐饮体验的大规模更新主要得益于微信支付餐饮行业解决方案和底层生态平台上的口碑建设。上海口碑传播负责人杨军表示,随着消费者行为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越来越多有远见的餐饮从业者开始尝试使用二维码进行线上和线下沟通,迅速推动行业新浪潮。
4名全职服务员减少到2名
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取代劳动力,二维码已经开始“取代劳动力”
在店内开设“点菜”两周后,冯翔开始调整服务人员的比例。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一家约200平方米的餐厅里,前厅需要配备四名专职服务员;目前,消费者可以独立完成点餐、下单、付款等环节,服务员的工作量突然减少——现在,四个专职服务员变成了两个专职和两个兼职,节省了25%的劳动力。
“每位客人的平均用餐时间过去是半小时到45分钟。现在它可以在大约20分钟内完成。以前是每天中午2: 30以后。现在它可以在2: 00完成。”冯翔透露,目前单店营业额环比增长19.9%,未来全国将有30家店采用“按表订货”的方式。一些分析师认为,实体餐厅并不缺乏交通,而是运营和管理交通的能力。“在餐桌上点餐”的体验更新比之前的iPad点餐清单少了一些噱头。其实质是对餐厅服务流程的“细化”,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