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6字,读完约2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自上海开埠以来,37.37平方公里的静安,丰富了丰富、典雅、精致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静安区14个街道和城镇中有11个拥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占79%。出版数量方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7个,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个,静安区文物保护点207个,共265处,居全市首位。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静安区的不可移动文物,静安区于2017年8月成立了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并于去年3月组建了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小组,至今已有111名成员。
文物保护深入社区
这些在静安生活和工作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是联系政府、社会和居民的重要纽带。它们被称为“探照灯”、“盾牌”和“小喇叭”,以保护文物和社区安全。志愿者是最早发现危及或可能危及文物建筑的情况的人,如文物建筑消防设施故障、擅自改变立面门窗、擅自打开屋顶天窗等。文物建筑内的居民在装修房屋时应履行哪些手续,法律法规禁止哪些行为...“这些信息通过志愿者传达给居民,比其他形式的文物宣传和文物安全宣传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居民和相关使用管理单位尽可能避免非法装修、增建和改建文物建筑,过去一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向社会发放了2000多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通知书》,并开展了文物安全日常检查。
志愿者的“举报热线”24小时开通
裕华新村,位于富民路182弄,建于1941年。198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雨花新村的志愿者石一天24小时都在打手机,手机成了居民们熟知的“举报热线”。“当一些居民听说有人在装修时敲得太多时,他们打电话让我去现场确认文物保护建筑是否受损。”仍然有很多居民长期在国外,他们的房子都租给了外国人。很多人通过微信向石报告租户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此外,施在视察过程中随身携带了《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视察登记表》,详细记录了视察的具体内容、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推广不可移动文物的“1.1测量”[/s2/]
目前,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的“1.1测量”。通过现场调查、历史调查、口头采访等方式。,为每个文物建筑建立一个包含文本卷、绘图卷和照片卷的文物文件。文物建筑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归档将为今后的科学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