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5字,读完约3分钟
[边肖说]
2017年即将翻开新的一页,是时候做一个年终总结了。如果你为上海16个区中的每一个区选择一个“年度代表词”,你会首先想到哪个词?所谓“相当关键”、“看到微观知识”,一个词往往有各种外部、内部和潜在的含义。上官区爱心频道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区年度词汇”,看看记者眼中16个区的年度代表词汇是什么。
12月底,上海人(尤其是青浦人)期盼已久的轨道交通17号线将最终投入试运行。虹桥枢纽至东方之地的轨道交通线上有13个车站,是青浦旅游、文化、工业中的项链式“珍珠”。对于青浦人来说,将来去展览中心、去商店购物、去朱家角划船、去东方大地吸氧都非常方便。
不久前,在青浦区举行的年终务虚会上,区领导自豪地提出:“要用发展眼光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
地图学:邵静
位于远郊的青浦,一直被称为上海的西门;同时,青浦也是上海唯一一个同时毗邻江浙的行政区。它背靠虹桥枢纽,面向江浙腹地,是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2017年,青浦的“门内外”发生了什么?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青浦将从“上海的西门”转变为“上海的大门”。它将如何演变?
城市交汇处。
依托区位优势,推开发展的“门”
什么是青浦?它是朱家角的放流桥和划艇,是商务沙发上的奶奶茶,是“青山绿水”的代名词,是上海重要的“历史之源”、“水之源”和“食物之源”。
然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主要工业平台和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青浦的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明显,青浦正从“上海之源”向“上海之门”的目标迈进。“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节点城市”——“双城”是青浦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并着眼于‘双城’的定位来实现青浦的终极服务功能。”地区领导说。
青浦有明显的地理优势,真是令人羡慕。交通越来越方便了。方便到什么程度?在西虹桥商务区的商业圈里,有许多段(事实上是真人)是生动的:一个企业家仍然在每天早上8: 30在青浦的公司总部召开早会,然后跳到虹桥枢纽跳上高铁。10点钟,我可以赶到南京和顾客交谈。聊完之后,我可以乘高铁,中午回青浦吃午饭;西虹桥的公司去虹桥机场接客户,从来不需要提前去候机楼挂上牌子,告诉客户“我下飞机发短信后就走”。在顾客发完短信并拿好行李后,他们去了候机楼,接机的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北斗西虹桥基地。
青浦如何凭借区位优势,打开发展之门,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目前有一个布局。在交通方面,青浦已清理出12条跨区跨省的连接道路,新建、改建、扩建长度达到57.42公里,其中7条已列入“十三五”规划并正在实施,以进一步加强面向长三角的“门户开放”的连接。在产业方面,青浦正按照“R&D在上海,生产在上海”的思路,加快核心功能的承接和集聚;精神在上海,身体在外面;重点制造业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外围,以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耦合。在城市功能方面,青浦正在合作推进“安亭-白河-花桥”城镇圈建设,实现跨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青浦正在加强淀山湖周边的合作开发,与其他省市共同打造世界级的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强淀山湖的联合保护和治理,力争尽快全面渗透淀山湖周边的海岸线。
更好地“开门”和“打破门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旧“门”里有许多“门槛”。康熙年间,小皇帝初登皇位时,一进正殿就被门槛绊倒,影射鳌拜的尾巴大得掉不下来,怒气冲冲地吩咐:“快给我把这门槛砍了。”
门户城市应该“服务于外部世界”,“服务”是关键词,“突破门槛”是大任务。如何“看见”服务的门槛?青浦区提出要有“三个转变”:从习惯眼睛到向内看,思考整个城市,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从行政区的经济观到功能区的经济观,从同质竞争到协调发展。如今,青浦正在做三篇文章:“引进”、“建设”和“赶”:“引进”,主动引进项目,聚焦大企业,利用好青浦的产业基础和平台载体,加快对接,抓住项目机遇;“建设”,未来五年,我们将建设6至8个具有产业内容、整合能力和裂变效益的产业功能平台,力争形成20至30亿级、40至50亿级和一批10亿级平台。经济发展模式;“赶超”,全面推进园区二次开发,尽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推进低效产业转型升级。
民航空公园。
有形的“槛”很容易看到,但无形的“槛”很难打破。同样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门户城市,打开思想的“大门”。目前,青浦正在大力深化“配送服务”改革,通过深入走访和调查,关注企业需求,找出企业“痛点”,千方百计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和创新创业成本。
青浦的门不是“卷帘门”——相关部门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这是一扇“感应门”——当你看到一个企业时,你就打开它。
近年来,当我在青浦漫步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过去,青浦的干部比较悠闲,说话慢,做事果断,几乎没有什么麻烦。现在,去区里的每个委员会办公室。每个干部都不能等一秒钟就变成两秒钟。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的行走也如火如荼。他用自己的多普勒效应说话。“这么多企业都有希望登陆,青浦的周边条件也不差。不要走前一步做好工作,更别说项目很难落地,而且“煮熟的鸭子”也可能飞走。这种紧迫感必须存在!”青浦区经济委员会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说。
[/s2/]门内外将会有很好的风景
“门”青浦有她自己的故事。在“大门”内,青浦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一城两翼”一体化。新城和公园突出了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城市的融合,西虹桥突出了中央商务区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引擎作用,西青海突出了文化旅游的健康功能和世界著名湖区的定位。通过功能整合和优势整合,三大板块受到区域内外辐射的驱动。文化底蕴深厚的青浦正在打造“一廊、一轴、三区”文化空的发展新格局,即打造“上海源”的古老文化走廊,打造轨道交通17号线的文化发展轴线,打造清东海学校时尚文化集聚区、新城城市文化功能核心区和青溪湖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在轨道交通17号线的建设过程中,每个车站的建设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讲述了青浦的故事和传说。例如,在汇金路工地,项目业主专门制作了一幅浮雕“追忆古代罚款”。
上海——朱家角。
然而,仅仅关注《门》中的故事并不能充分发挥《门》的功能。门被用来从一个空房间进入另一个空房间。仅限于“门”里的小空房间,它只能是“宅男和宅女”用左手拿手机,右手外卖和每日戏剧追求,而门外的大空房间可以有所作为。
“开门”的确具有挑战性:目前,青浦科技创新体系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动能尚未得到支撑,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一些科技企业的R&D中心倾向于向杭、宁、武等二线城市转移。虽然青浦“双城”的定位已经明确,但长三角地区的人气、能源水平和布局仍有许多改善。然而,机遇不小: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青浦国家会展中心是举办地,这是青浦睁开眼睛走向世界的好机会。青浦将利用“东风”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和市场联系。
朱家角镇,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只有当门打开时,才会有强风吹来。有了这样的觉悟和豪情,我相信在未来,青浦将是一个“门内外”的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