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大学。2008年只有15名学生主修古陶瓷修复,2013年毕业。他们进学校已经将近十年了。“在同学中,目前只有我还在为人民做艺术修复工作,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从事艺术修复工作的人不到五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的第一名毕业生黄伟几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学生选择转行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工作内容枯燥,化学材料对健康有害,就业机会狭窄。黄伟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工作,住在泰晤士镇附近。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修复了大量受损的艺术品,包括陶瓷、青铜器、化石、油画和雕塑,其中有许多珍品。一个月前,他在佘山举办了一个瓷器修复展,展出了20多件瓷器,包括清代的青花瓷器、南宋建窑用的兔眼、金代钧窑的红点碗。

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毕业时,黄伟第一次留在学校工作。在校期间,他整理了学校申请全国文物修复资格的材料,并与其他老师一起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李晓杰接受。2014年,黄伟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学习,搬到了上海工艺美术厂。在工厂领导的支持下,他组织并建立了一个工作室。作为领导,他主要负责修复各种收藏品和艺术品。到目前为止,黄伟已经修复了至少数百件收藏品。

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前年,黄伟在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馆承担了一件当代硬陶人体雕塑的修复任务,使该雕塑得以如期参加领事馆举办的“墨西哥面具与当代艺术”展览。当时,雕塑被分成四个大块和几个小块,这些小块与黑色的木质底座分开,部分缺失,主体失去了光泽。因为这座雕塑高达70厘米,重量很重,所以在修复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据介绍,该雕塑的修复过程非常复杂,包括测量、拍照、记录、试拼、主体粘接、匹配、打磨、着色、老化等。例如,着色需要使用不同的狼笔和矿物颜料,从浅到深,逐层着色,直到与整体融为一体;未上釉的部分应具有哑光效果,可以使用丙烯颜料;上釉区域最终着色,保护层应抛光以产生上釉效果。修复后,用肉眼很难分辨损伤,其高超的技术吸引了许多游客的赞叹。

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今年3月,黄维承接了汉代的一个带盖的软陶鼎(盖与同时代的相匹配),耳朵被打碎,三只脚的部分被损坏;大部分鼎盖破损不全,软陶比硬陶软,吸水率高,粘接时要考虑很多因素,避免粘接不牢固。在粘合的早期阶段,应该进行一些实验。例如,在选择粘合剂时,有必要看它是混浊的还是流平的。此外,必须达到一定的牢固结合强度,固化后的硬度应低于软陶,这样在可逆修复过程中不会损坏原有的器皿。经过多次试验,黄炜最终将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首先使用水性粘合剂,然后使用乳白色粘合剂,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修复有时需要精心准备,但也需要灵活运用大脑。有时会遇到问题,改变思维可能会得到解决。”黄伟笑着说道。

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在黄炜看来,修复是一个漫长而又令人惊讶的过程,是一次真诚、沉思、耐心和喜悦的心路历程。“我在松江学习了5年,在这里工作了近5年。这10年让我对松江有了很深的感情。可以说,松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黄伟说,下一步,他打算在佘山脚下建一个工作室。除了帮助藏族朋友修复不完整的收藏品,他还想带一些学生来培养更多的文物修复专业人员,填补空松江民间文物修复工作的空白,并为松江的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黄玮:做松江文物修复的"补白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