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2字,读完约3分钟

中央电视台第三季食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最近正在播出。一些细心的网友在《舌尖3》(2-21)中提出:“我做了一个乌龙,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错误地把大嘴鲈鱼当成了古文中的鲈鱼。”据网民说,古文中的主要人物可能是松江鲈鱼,也叫四鳃鲈鱼。

《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纪录片中的叶放作为文人集团的一员,为了举办一场文化盛宴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他去了苏州附近的太湖寻找海鲈。根据这部电影,太湖鲈鱼在1700年前就出名了。西晋作家汉斯·张对权力斗争不满,说他失去了家乡的高位,于是弃官归乡。这个“思栖”的故事成了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结合汉斯·张鲈的思考时间,《世说史新宇鉴》、《松江鲈》和《海鲈》中作者的身份经历等文字资料,都是比较合理的推测。然而,松江鲈鱼的外貌和习性却完全不同。鲈鱼接近人们目前对鲈鱼的认识,松江鲈鱼又称四鳃鲈鱼,是一种小型的父鱼。

《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思蝎’指的是鱿鱼,又名松江鱿鱼,但‘松江’中的鱼名指的是吴淞河,不是松江府的地名。这种鱼的主要产地是吴淞河。”对此,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明光进一步表示:“张汉斯是吴江人,不是松江人。在历史上,“鲈鱼独自从松江的一所房子里出来”这句话被曲解了。事实上,这条鱼从黑龙江一直到福建沿海的内河都有发现。然而,产于江苏丽霞的花鲈太大而不被世界所认可,只有吴淞江的松江花鲈被世界所认可。这是一种文化力量,而不是科学力量。而且,四腮实际上是两腮,两腮形成后后面有两个凹痕,使人误以为是四腮。”

《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松江鲈鱼主要生活在淡水下层的缝隙中。性成熟后,在秋季开始迁徙到长江口北大堡礁产卵,然后在长江和黄浦江的淡水中生长育肥。从迁徙方向和时间来看,松江鲈鱼秋季只能在下游和河口附近看到,其他季节很少见到。结合《观秋风,思蕹菜汤与吴中鲈鱼》一文,钱明光说:“从这种特定的形态、生长期和迁徙规律,可以推断松江鲈鱼极有可能是典故的权利人。”

《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松江自古以来就是松江鲈鱼迁徙必经之地。"松江城外修业桥下有四条鱿鱼,味道是世界上最好的."几千年来,这种100克长5-6英寸的松江鲈鱼以其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根据民间传说,无论是乾隆皇帝、文人墨客还是江湖豪杰来到松江,都必须品尝松江鲈鱼的美妙滋味。20世纪80年代,随着闸坝建设项目的增加,松江鲈鱼的洄游路线遭到破坏,水污染使松江鲈鱼日益稀少。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到上海,并以品尝松江鲈鱼命名。她一时记不起鱼的名字,以为尼克松总统尝过鱼,说她想吃尼克松鱼。当时,派出了300多艘船只去捕鱼,但结果一无所获...以地震闻名的松江鲈鱼自那以后在上海消失了。直到2003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突破了大规模种子生产的困难,核心技术于2005年获得发明专利,成为松江鲈鱼研究的里程碑。此后,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松江区水产养殖场相继成立,并获得了《松江鲈鱼经营利用许可证》。这条离开多年的松江鲈鱼终于回到了人们的餐桌上。

《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近年来,在相关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松江鲈鱼产业逐渐走向成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舌尖3》闹乌龙 松江鲈成花鲈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