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6字,读完约4分钟

1月9日,上海迎来了今年冬天最冷的一天,但位于松江南部一个大型住宅小区的公用隧道一期试点工程的施工现场却如火如荼。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公用隧道试点工程,已完成1公里走廊的建设。今年9月,7.425公里的一期工程将竣工。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松江南部大型居住社区综合治理分三期,全长24.7公里,是上海最大的公用隧道试点工程。去年年底,二期工程获得了建设许可证,计划长度为7.508公里。

描述:在松江南部一个大型住宅区——公用隧道的一期试点工程中,管道廊道已经初具规模

首次采用管道全走廊模式

项目一期首次采用所有管道均进入走廊的方式,整合了通信、电力、供水、污水、雨水和天然气管道,有效释放了地上和地下的空空间。也就是说,在未来,附近居民观看电话节目、用水、用电、用煤和通话所需的所有管道都将储存在同一个地下管道中。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有这么多地下管道,细分是在一个空房间里“和平共处”的必要手段。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一期工程负责人沈小红介绍,上海公用隧道建设因地制宜,根据管线要求在不同地段设置单舱、双舱、三舱和多舱管道走廊。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一期工程中最大的六舱管廊是榆阳大道2.8公里段,横断面超过100平方米,相当于1/4个篮球场。《解放日报》记者上官从现场看到,所有舱室都可以容纳至少一个人通过,只有放置电力管道的电力舱室的高度接近4米。

图片说明:一期工程的动力舱可以容纳几个人通过

减少管道危险的智能管理

管道的集中合并,特别是易燃易爆气体管道,会造成隐患吗?事实上,与传统的管道直埋方式相比,公用隧道的安全性和质量更有保障。

图片说明:一期工程气罐模型示意图

以燃气为例,设计者除了在燃气舱内使用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外,还提出了智能公用隧道的概念,公用隧道内的监控报警系统就像“鼻子”和“眼睛”。一旦出现轻微的气体泄漏,可以立即进行监测并发出报警,运行维护人员可以迅速找到泄漏点并采取措施。此外,有专门的出入口进行维护,所以没有必要“掏空”道路。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自来水压力、电缆加热、管道廊道排水系统中是否有积水以及管道廊道空气体质量等指标由管道廊道中的传感器实时在线监测。

三个试点项目探索不同的开发方法

作为“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项目,“城市公用隧道”项目正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上海已启动相关规划,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松江新城、临港新城、桃浦智能科技城将陆续开展“公用隧道”试点。

上海市政总院是公用隧道三大设计单位之一。据市总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张晨介绍,公用隧道的三个试点项目各有特色,旨在探索三种不同的开发方式。

松江南部大型社区&公用隧道试点工程,应探索如何在新建城区修建公用隧道,特别是与市政道路和居住社区的有效连接。项目一期位于新建城区,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景观有效融合。例如,公用隧道中的渔阳大道被“埋”在绿化带下。考虑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需要,结合公共设施隧道中的舱室,设计了一个地下公共空住宅活动室,可用于公共服务和商业的需要。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普陀桃浦镇儒区桃浦科技智慧城一期综合隧道工程应探索如何为鸟类更换笼子。这个试点项目位于上海的一个老工业区。如何在管道密集的中心城市成功铺设公用隧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港区内的公用隧道位于新城市区,管廊环绕滴水湖呈环状。地下空室包含新建和开发部分,因此综合走廊的铺设比较复杂。这三个试点地区都是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试点地区,并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纳入建设之中。如在公用隧道榆阳大道段设置独立的雨水隔室,起到滞留、储存和净化的作用。

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根据《关于推进上海市地下公用隧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上海将力争建成80公里至100公里的地下公用隧道,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公用隧道将投入运营,地下公用隧道将逐步形成。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上海最大规模综合管廊试点一期今年9月建成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1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