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7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松江二中校园里出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场景。午饭后,一年级的学生们匆忙赶到教室去听一门“特殊”课程。讲台上的演讲者不是著名的教授,也不是学校老师,而是一群00后的高中生。这是什么样的讲堂,让这群学生成为学校的“网红”?
原来这是高一学生发起的“中午小报告厅”活动。当天的“主讲人”是松江二中“自主学习社区”讲师组的邹骥和吴新伟,他们讲解了线性递归解和特征方程。
小松在现场看到,在演讲厅正式开始的半个多小时前,一年级教学楼的公共教室已经挤满了人,坐不下的学生只能站在教室后面,有些甚至站在门外,勉强能把一半的人扶进教室。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一个笔记本,一边听讲座,一边在黑板上记下密集的数学知识点。
整个演讲厅分为两部分。在课程的前半部分,邹骥为学生们复习了最后一堂课的内容,然后吴新伟开始讲解题目。现场讲座、互动讨论、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据介绍,这次由学生们自主开展的活动被称为“邹一讲”。起初,高一(9)班的邹骥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其他学生纷纷参加,于是小班逐渐扩大为一个全年级的课外兴趣班。邹骥告诉小松:“给学生提问可以增强整体学习氛围,促进共同进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随着“邹一讲”在松江二中校园的普及,很多其他班的“学霸”都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了以邹骥为代表的“讲师群体”。在学校的支持下,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12名学生组成了以数学和英语为主的“自主学习社区”讲师小组,每周“开班”一至两次。
在每次活动之前,“讲师小组”的成员将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提前做准备,整理知识点,然后整理出一些要讲解的练习。主题类型主要来自课堂讲稿或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自己不太明白的事情时,可以直接提问,“小讲师”会立即停下来回答学生的疑问;如果听众中的学生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想法,他们也可以直接提出来,一起交流讨论,探索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立“自学社区”讲师小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松江二中尝试了这一全新的模式,不仅发掘了有专长的学生,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智慧共存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能力提高了,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增加了。
松江二中书记杨敏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教师和教材是知识权威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探索、学习合作、积极获取知识、独立理解和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今后,松江二中“自主学习社区”讲师小组的活动将进一步扩展到所有年级,涵盖更多学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