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1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和市级媒体的20多名记者来到松江进行专题采访!
“闹钟”这么多媒体?结果表明,松江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请拨这个链接:松江,国务院又表扬你了!
昨日,记者来到松江接受“郊区医学会新天气”专题采访。他们都称赞松江:优质资源的下沉是有效的,松江区居民的个人卫生支出是全市最低的;
上海市公立医院全面改革松江样本“信心十足地把钥匙交给卫生守门人”
解放日报
上官新闻
东方网
人民网络
它是什么型号的?跟着小松读《解放日报》。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松江区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昨日,记者在接受“郊区医学会新气象”系列采访时了解到,松江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到20%以下,全区门诊急诊平均费用和住院床位日均费用处于全市最低水平,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松江是如何取得这一成就的?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政直言不讳地表示,近年来,区内医疗机构不仅打造了“名医名科”,而且更加注重实施优质资源下沉社区。最新数据显示,在公立医疗机构中,门急诊平均数量每年增长5.8%,人均标准化工作量增长11.2%。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效保障了200万松江居民的健康需求。
腹膜透析下的社区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
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系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沉淀,使居民能够就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腹部穿刺下的社区是最典型的案例-
杨女士住在松江茂港,今年不到40岁。她患糖尿病肾病已经很多年了。她因患脑梗塞而失明,并长期坐轮椅。杨女士计算了一下:过去半个月她都要到区中心医院开腹膜透析药,路上只花了两个多小时。从4年前开始,她就与家附近的茂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在一起,享受贵宾服务,几乎没有医生和药房,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区中心医院的专家随时检查检测结果。这样,一年可以节省一万多英镑的医疗费用。
这项为期4年的腹膜透析社区项目以松江区中心医院肾内科为主导学科。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震表示,目前,已有8名社区患者接受了家庭腹膜透析治疗,8名社区医疗保险患者获得了诊断和治疗严重疾病的权利。从治疗效果来看,腹膜炎的发生率和透析后各项血液指标在社区管理中均有明显改善。根据上海市腹膜透析质量控制数据统计,松江区“腹膜透析社区”患者的生存率为33.75%,高于上海市32.3%的平均水平。
促进下一阶段的特征性分级诊断和治疗
除腹膜透析外,松江区还率先运行区域影像、临床检查、病理等“三个中心”,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信息平台、高血压心电图远程监测平台、三级康复系统等医院社区联动项目。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使社区居民得到更有效、更方便的治疗,同时也节约了治疗成本。
高血压心电远程监控平台
以高血压心电监测移动医疗平台为例,松江区中心医院三年前辐射新邦和石湖当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心血管高危患者实施远程查询、会诊和分级诊疗。自2015年底以来,已完成1018起案件。据统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心肌梗死(ami)、高血压急症、恶性心律失常等病例。通过监测发现,有近30例患者被转诊到区中心医院,20例患者在第一时间被转诊到第一人民医院。今年4月,区中心医院与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合作开展了心脏康复项目,将心脏康复患者纳入平台监护。
只有基层做好守门人,家庭医生手里有“武器”,才能做好“1+1+1”的合同服务,把疾病干预“推向”社区。近年来,松江区医疗收入年增长率从12.4%下降到9.6%,医疗收入比重从45.7%上升到50.1%。卫生耗材和药品比重逐年下降,医疗机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李政表示:“在下一阶段,松江将继续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推进特色分级诊疗,让松江居民真正感受到改革的好处。”(顾勇/文)
居民在社区内拍照和检测后,15分钟内即可获得上级医院的影像诊断报告。区中心医院的自动检测流水线24小时不间断地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的血样。
西藏中央医院影像诊断中心的医生正在与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医院的医生联系,进行远程诊断。(岳成/照片)